水保要闻

湖北秭归县20年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4年11月17日
  一、基本情况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全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11万亩,辖12个乡镇,202个村,39万人。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半,境内地质结构复杂,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地表崇山林立,溪流纵横,属典型长江三峡山地地貌,俗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                     
    据卫星遥感解译,1982年,我县水土流失面积203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3.6%;到2002年,我县水土流失面积1253.51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51.6%。每年流入溪河、坡角的土壤侵蚀量达526.66万吨,年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2170吨。流失区较集中分布在茅坪、周坪、杨林、郭家坝、两河、泄滩等地。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725.08平方公里,占57.84%;中度流失457.18平方公里,占36.47%;强度流失69.29平方公里,占5.53%;极强度流失1.96平方公里,占0.16%;坡耕地和荒地占40.32%;疏幼林地占59.68%。
    1983年和1989年,我县先后被确定为葛洲坝库区和三峡库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重点县。水土保持工作起步于1983年,1997年成立水土保持局,负责全县水土保持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县水土保持局为归口水务局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局机关定编14人,下设水土保持试验站一个,乡镇水保站(水务站)12个,共有专职工作人员46人。县水保局同时肩负长江上游泥石流滑坡预警系统二级站职责,业务上直属长委中心站领导,现下设有秭归、兴山、巴东三个分站,专职工作人员3名,设泥石流滑坡监测点6处,其中秭归县2处,巴东县3处,兴山县1处。
    二、二十年治理情况
    自1983年我县被确定为葛洲坝库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重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抢抓国家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投入机遇,发扬自力更生,力拔穷根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水土治理。20年来,全县共改水平梯田15万亩,营造水保林84万亩,发展经果林25万亩,封禁管护林地69万亩,采取保土耕作措施12万亩,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5800余处,完成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372平方公里,占全县版图面积的56.5%,治理区人民共投工5445万个,投资2亿多元(其中国家投入2063万元)。尤其是1999年启动“长治”五期工程以来,我县加大了治理力度,五年共在治理范围内17条小流域完成治理面积190.61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改梯20900亩,发展水保林81000亩,经果林57400亩,采取封禁治理措施109400亩,实施保土耕作16600亩,种草500亩,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058处,治理总投工1217.77万个,完成治理土石方量1547.45万方,治理总投资13437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538万元)。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据2001年全省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县林地面积由治理前的136万亩增长到234万亩,植被覆盖率由12.7%上升到45.4%,基本消灭了荒山秃岭。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2030平方公里下降到1253平方公里,净减777平方公里,流失程度普遍降低1—2级。水田坝乡王家桥小流域。坚持14年治理不断,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1.7%,全流域基本实现了耕地梯田化、柑桔园林化、水系网络化和荒山全绿化,被评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据调查,治理后地表径流普遍延长10小时左右,抗旱能力提高7—10天,“天晴怕旱,下雨怕坍”的恶劣状况得到改变,过去暴雨过后伤痕累累,不堪入目,如今山青水秀,令人欣慰。与此同时,治理区人民穷则思变,边治理边调结构,改一亩梯田发展一亩经济林,目前人均基本农田面积由0.68亩上升到1.02亩,人均经果林由0.2亩增加到0.78亩,全县以柑桔为主导产品的经果林面积大幅攀升,达到27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国脐橙之乡”。               
    (三)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20年来,全县财政收入增长了23倍,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了17倍,农村全面解决了温饱,消灭了赤贫户。夫子头、界垭等小流域经过治理,人均纯收入年增长近百元,宝塔河精品流域人平纯收入去年达到213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00多元,桐树湾、袁家冲等治理区人民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又积极推行农村“五改”(改房、改厕、改栏、改灶、改水),村容村貌大大改观,物质文化生活正逐步向小康富裕迈进。
    三、主要作法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目前我县水土保持工作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之间、流域之间还存在不平衡,二是精品流域意识不强,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受库区复建项目开发建设诸多因素影响,预防监督执法工作相对滞后,水保执法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地方。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县政府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主任,县乡两级成立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和执法领导小组,具体实施由县水保局、乡镇水务工作站负责。为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县政府每年都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并作为乡镇分管领导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去年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先后三次召开全县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专门召开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办公会议8次,对水土保持工作给予较大的关怀和支持。针对水土保持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县政府每年都要研究制定出台水土保持规范性文件,确保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去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为水土保持治理和预防监督执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创造了宽松的执法环境。
    (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规模治理。
    规划中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造坡耕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果林,完善坡面水系及田间配套工程,实行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建设。在治理实践活动中,突出重点区域,以点带面,全面治理。如郭家镇桐树湾村是我县“长治”三期治理重点,又是一个库区移民村,该村按照“线上一条路,沿路一排房,房后一片园”的总体规划,连续5年改田1090亩,发展经济林900亩,比淹没的766亩还多,再造了一个桐树湾村,成为比较有名的富裕村和“服务大三峡,率先奔小康”的先进典型。
    (三)严格管理,突出效益,建管并重。
    在管理方式上,我县始终坚持“五统一”,即统一领导体制,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要求结帐,做到一张图纸管总,一套班子主抓,一个标准验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高标准实施和高效益发挥。“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去年得到全省水保会议的推广,今年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再次肯定了我们的作法。在项目管理上,县政府1999年出台了《水土保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质量标准及验收办法》,规定凡投资5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放线、指导、监督和按图施工,投资1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在资金管理上,1999年制定了《秭归县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计划、资金、实施责任一次落实到位,资金直接到村、到项目,实行“村级报帐制”。项目资金实行专项专帐,专户储存,一支笔审批,县审计局、县水保局两级审计,多年来做到了无帐外循环,无截留挪用。在质量管理上,对重点骨干工程项目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合同及工程监理制。动工前要求做到“五有”,即有领导班子,有施工合同,有设计图纸,有施工管理方案,有工程管护制度。竣工验收由县、乡、村三级项目负责人联合进行,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坚决返工,没有按时按质完成的除扣拨20%项目资金外,取消次年项目计划,对完成任务好的,实行以奖代补,定额到项。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项目建设后期管理和开发,按照“改一片田建一片园,绿化一片荒坡管护一片山林,治理一方水土致富一方百姓,兴建一处工程优化一方环境”的要求,指导和帮助治理区群众加快经济林建设,拓宽致富门路,完善管理制度,调整发展规划,以发挥项目建设的最大效益。
    (四)坚持“两手抓”,突出法制宣传,巩固治理成果。
    多年来,我县在扎扎实实开展综合治理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水土保持的宣传及预防监督工作。县政府成立了水保执法监察中队,任命水土保持专职、兼职监察员43人,逐步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监督工作。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水土保持法》宣传月活动和1—2次执法专项检查。去年,我县加强了重点项目建设执法力度,对“三一万”、“雁一座”大型输电线路建设,县内秭归港、归泄路等30个建设项目开展执法,收到较好效果,共办理水土保持方案24个,强制执行3个,收取“两费”10.2万元,同比增加9.03万元。我县现有4家水泥厂一直是水保执法的难点,去年我们派重兵、出重拳,各个击破,采取上门做工作争取理解支持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相结合的办法,全部办理了水保方案,按规定收取了“两费”,在全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同时,我们全方位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编辑水保法律法规宣传册3000多份发给各单位,提高建设业主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增强国策意识,通过大量宣传教育,全县水保执法正逐步向规范化、经常化发展,边治理、边破坏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五)以人为本,突出队伍建设,塑造良好形象。
    多年来,我们把培养一支好队伍,发扬一种好作风,形成一种好机制作为发展水保事业的基础。近年来,我县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树立良好水保形象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强化了作风建设。县政府下发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通知》,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高办事效率,狠抓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和廉洁自律等方面作出符合实际的具体规定。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全县水保部门基本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从注重完成单一工作任务向注重研究工作规律转变,从单纯抓检查督办向制度创新、确保落实转变,从事后追究向超前思维、科学决策转变。二是强化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建设。要求水保部门人人都有岗位职责,人人都有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各种待遇与考核分值挂钩。今年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把争创全市水保行业发展速度第一作为发展目标,将重点做好五项工作,达到“五高”,即高标准完成“长治”五期工程任务,高起点完成新一轮“长治”项目规划和三峡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规划,高质量建设好张家冲小流域试验站,高水平做好预防监督执法工作,高要求新建一个滑坡预警点。通过努力基本实现“三创四化”的工作目标,即:单位创文明、工程创精品、工作创一流,管理规范化、治理科学化、监督法制化、办公网络化。三是强化了政务公示制建设。坚持对外设立政务公示牌制度。对“长治”五期17条小流域全部竖立流域碑、封禁牌,其中6条重点流域还分别设立流域治理简介,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水土保持工作,参于监督指导水土保持工作。
    (杜旭  秦安平  李顺彩)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