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烈院士考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本站讯 11月20日~23日,受水利部邀请,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进行了考察。孙鸿烈院士重点考察了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情况,听取了各地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情况汇报。中央电视台记者随行采访,水利部水保司副司长张学俭,长江水利委员会、河南省、湖北省水利厅等有关人员陪同考察。
在河南省淅川县考察期间,孙鸿烈院士考察了即将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渠首工程、渠首水保科技示范园、王沟小流域的治理情况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紫色砂页岩剧烈侵蚀区和石漠化地区,看到水源区触目惊心的水土流失现状,孙院士说没想到一江清水下掩盖着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贫困问题。同时孙院士指出,通过坡改梯,发展经济果木林,推行植物护埂,并配套水系道路工程,是治理紫色砂页岩区水土流失的一条很好的路子,在水土流失如此严重,而国家投入又有限的情况下,加强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是解决当前治理迫切与资金投入不足矛盾的一个有效手段,应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同时要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的监测与科学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考察期间,孙院士欣慰地看到在“长治”工程治理区,层层梯田环山绕,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孙院士说在水源区生态建设已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全民的行动,水源区人民为了一江清水送北京,上下齐动员,不仅牺牲了宝贵的耕地,还为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院士强调指出,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系统的再造工程,要按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原则来规划。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一步是封育,让其自然修复,当自然修复的草被和灌木稳定土壤后,再通过人工补植,使生态系统恢复。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必须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系统才能最终稳定,进入良性循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上下兼顾,沟坡兼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整体防治,才能真正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对各地普遍反映的水源区生态建设投入低、治理进度慢的问题,孙院士说,这将不仅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的正常运行,更将影响到水源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希望媒体广泛关注,大力呼吁,让北京人乃至全中国人都知道这一江清水的来之不易。同时作为国务院的咨询专家,孙院士表示自己有责任向中央反映水源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和防治建议。
最后,孙院士建议将水源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单项工程,纳入工程总体概算,以加强水源区的生态建设,为南水北调工程服务。
(长江委水土保持局生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