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新一期长治工程建设要处理好三大关系解决三大问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从今年开始,长治七期工程将在我省启动实施,这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长治工程建设的内外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出重大调整改革后极具全新理念的新一期长治工程。我省是较早立项实施长治工程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我省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愈来愈突出的倾向。为此,切实贯彻长治工程调整改革和“大封禁、小治理”思路,建立新的项目建管机制,势在必行。目前我省各地都在按照省上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可研、实施方案,以及今年实施小流域初设工作,有成功经验,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处理好三大关系,着力解决三大问题。
   一、  突出重点,分类防治,正确处理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关系
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划分和分类治理是长治七期工程区别于以往工程的一项显著标志,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是能否贯彻项目管理改革思路的关键。一是要认识到划分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针对长治工程建设采取的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关系的重大举措。二要认识到进入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更加重视实际,注重实效。改变以往一味追求治理规模,导致综合治理点离人居较远,并完全按照水土流失斑块逐一对应规划治理,群众生产生活极不便利。现在则是按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把现有水土流失地分为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重点治理生产用地。通过对小范围生产用地的改造,实现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大面积的生态用地以保护为主,通过封禁治理、能源替代等辅助措施,促进生态自我修复。长治生态修复县要在项目实施中抓住工作重点及时总结生态快速恢复的典型经验。三要认识到生产用地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要配套完善坡面水系,特别是在我省陕南秦巴山区沟道比较宽阔,沟道两侧分布农田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多的流域,要重视溪沟整治,兴修河堤、生产道路、配套灌排水系,促进封禁治理,退耕还林,从而系统推进小流域治理。
    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前期规划和项目建设关系
前期规划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保证项目正常建设的前提,各地要给予高度重视,切不可草率从事。一是在前期工作中要认真学习理解长治改革调整思路,明确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并按照长治工程可研、实施方案、初设编制大纲,水保生态建设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逐项认真分析编制。二是重点治理县可研报告和生态修复县实施方案,必须针对各项目区特点和具体情况据实编制,因地制宜布设工程、生物措施,严格按照工程定额编制投资估算。三是小流域初步设计必须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应,批准的初设既是国家投资的依据,也是项目年度检查和小流域竣工验收的重要部分,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套取国家投资的行为。切忌设计内容和实际脱节,必要时省上将组织力量到现场审查设计,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四是在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组织施工,不得随意改动,确保初设的严肃性。确需调整,必须报原批复部门批准。五是在项目建设中的开发性治理,要由过去的计划指令向市场引导、重在示范转变,大力抓好“每条小流域千亩”经果林示范建设,转变思路,注重效益。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关系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一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事业,但对不同群体的效应既对立又统一,处理好三者关系就是对国家、群众利益的最好回答。新一期长治工程继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政策原则,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发展。一是各地在项目前期规划中要严格按照已确定的坡面水土整治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植物防护、示范工程、封禁治理,以及坡改梯等“五类十三项措施”,因地制宜,按需布设。同时按照统一的补助范围、统一的补助标准分摊投资,明确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二是要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当年实施小流域涉及的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大会,完善民主程序,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程序落实投工承诺。三是积极推行公示制,包括“事前公示”和“事后公示”,通过公示项目建设内容、质量标准、竣工期限、补助方式和标准、兑现期限以及竣工后的措施面积、造价、投劳补助兑现等,建立透明的项目管理机制,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积极推行产权确认制,鼓励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规模经营,并保护农民利益。
通过处理好以上关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促进劳动力转移
从现象上看,我省秦巴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与该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密不可分,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区域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缓慢,造成人口过多地从事农业。新一期长治工程已经明确项目建设以生产用地为中心,并提出了比较完善的措施体系,克服了以往按治理面积补助,建设内容与投资方向不一致的弊病。因此,各地在规划中要切实贯彻改革思路,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按照近村、近路、近水的原则,兼顾集中连片治理的需要,确定生产用地的布局,积极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通过治理确保项目区治理期末人均达到1亩以上生产用地,有水源保证或配套水系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0.5亩以上。同时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溪沟整治,堤路结合,路渠结合,配套生产道路和灌溉设施,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促进劳动力转移,使一部分农民真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出现良性循环。
       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群众增产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从区域长期发展的角度分析,要彻底解决秦巴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就必须减轻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加速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速人口城市化,进而缓解当地严重的人地矛盾,减轻水土流失。目前我省已确立四大基地建设方案,长治工程项目区地处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各地在项目规划与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区域产业结构根本改变的重要性,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各地在规划中要按照省委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大力发扬长治工程实施15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药材,抓好经果林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后续产业。使长治工程项目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三、强化项目管理,确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整体效益发挥
新一期长治工程全面推行以项目区为单位立项,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项目区所在县负责组织实施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在加强宏观管理,强化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大力抓好项目管理。在前期规划编制中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项目审查中应按规范和技术要求,严格把关,在项目执行中,强化项目监督,积极开展工程监理,在项目竣工验收中,要按照项目建设质量标准科学评定。目前,各地要高度重视并切实组织精兵强将,不断应用新技术搞好前期规划设计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审查、批复执行创造条件,为项目尽快启动执行和发挥整体效益奠定基础。(作者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