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年度检查顺利完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刘汉虎 王婵媛)为了解和掌握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及管理等情况,及时总结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200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组成青豫、甘宁、陕蒙、山西四个检查组对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含城郊项目)2002年度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情况、组织管理情况、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档案资料建立情况等。检查范围涉及16个项目区,32个县(旗)。检查组通过现场抽查、翻阅档案、查看账务、听取汇报、座谈交流、质疑答辩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了解,现场抽查了50条小流域,35座骨干工程,45座淤地坝,219座(处)小型水保工程。
截止2004年6月底,重点支流16个项目区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09.99km2(含封禁治理),占计划的103%,其中:基本农田5724hm2,占计划的93%,水保林27504hm2,占计划的109%,种草8373hm2,占计划的102%,封禁治理19397hm2,占计划的100%;治沟骨干工程竣工95座(开工3座,未开工4座),占计划的93%。建成淤地坝268座,占计划的100%,水型水保工程5066座,占计划的98%。
总体上来看,2002年度重点支流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年度计划任务基本完成,各项治理措施质量、标准基本达到了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项目区各级行政业务部门对项目建设非常重视,狠抓了项目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项目管理到位,资金管理较为规范,使用较为合理,档案资料比较齐全。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行了“三项制度”,工程监理制在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招投标制积累了一定经验,项目法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主要的做法与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注重政策引导,多方筹措资金
重点支流项目国补投资较低,项目区又多为贫困县,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很难落实到位。为确保工程建设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各地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治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一是通过整合其它生态项目,捆绑使用,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二是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和发动群众、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四荒”地治理开发。三是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专业队伍治理,提高工程质量
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造林成活率,根据多年的实践,山西项目区推行的专业队治理,效果显著。该省偏关县水利局将造林种草任务分块划片,与专业队签订“定任务、定标准、定成本、包成活”的“三定一包”治理合同。通过专业队治理,工程进度加快,质量明显提高,造林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第二年保存率在85%以上,工程合格率近100%。
——注重规模质量,建设精品工程
各项目区在实施中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有规模的治理目标,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布设治理措施,建成了一大批精品小流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山西临汾项目区大冯沟流域采取集中连片,梁、峁、坡、沟综合治理,基本形成 “梁峁防护林戴帽,坡面梯田缠腰,沟坡乔灌草封育,沟道坝地锁沟”的治理模式。陕西靖边县在项目区5条流域内建成10多处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效益显著的综合治理样板点。
——加强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
重点支流项目启动实施后,项目区各县普遍加强了管护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将林草管护纳入了乡规民约,并强化了禁牧督查和管护责任的落实。如陕西吴旗县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羊只舍饲,禁止放牧,不仅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使天然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山西临汾市在淤地坝运行管理上创出了新路子,提出了管护必须从建设开始的思路,积极推广“护坝田”制度,为淤地坝的运行管理创建了一种好模式。
检查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期工作不够深入细致,项目建设中工程变更较多;二是项目进展不平衡,部分项目区梯田、种草、谷坊等措施进展较慢,目前计划任务仍有拖欠;三是规范意识不强,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四部分项目区林草成活率、保存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