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如果只从有关部门上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计资料看,仅林草植被措施建设就已将黄土高原覆盖多遍,早无空白区域可供造林种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国家公布的最新遥感遥测结果,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植被建设现状,与统计上报数字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水土保持监测手段落后、监测网络不健全是其中重要因素。
近年来,水利部在全国利用卫星遥感遥测、“3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天眼”系统,对大江大河治理与开发情况实施科学监测,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出现了许多新亮点。
近年来,水利部在全国利用卫星遥感遥测、“3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天眼”系统,对大江大河治理与开发情况实施科学监测,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出现了许多新亮点。
监测体系纵横交错
应用系统方便实用
应用系统方便实用
依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总体规划”,按照“三条黄河”建设的总体要求,通过对流域内现有监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黄委监测系统的西安中心站和郑州终端站已初步建成,黄河流域省(自治区)监测系统的10个监测总站和35个监测分站正在建设中。建成后,黄河流域将构成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西安)—绥德、西峰、天水3个监测分中心—黄河流域省(自治区)监测总站—地(市)监测分站—县(市、旗)监测点等组成的纵横交错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利用“3S”技术,结合地面观测、实地调查和巡测,建立了高效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结合水土保持业务工作流程,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水土保持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在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黄河上中游地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系统、黄土高原淤地坝辅助设计系统、黄土高原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子系统的基础上,较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快速传输。
监测系统建设紧密结合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沙粗沙区治理、水政水资源管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淤地坝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进一步完善系统结构和功能,加强监测数据的采集和更新,强化应用系统开发,加大信息利用与交流,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逐步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轨道。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利用“3S”技术,结合地面观测、实地调查和巡测,建立了高效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结合水土保持业务工作流程,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水土保持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在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黄河上中游地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系统、黄土高原淤地坝辅助设计系统、黄土高原淤地坝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子系统的基础上,较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快速传输。
监测系统建设紧密结合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沙粗沙区治理、水政水资源管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淤地坝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进一步完善系统结构和功能,加强监测数据的采集和更新,强化应用系统开发,加大信息利用与交流,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逐步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轨道。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逐步完善监测手段
逐步完善监测手段
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规划任务。利用遥感监测技术手段,为“黄河粗泥沙来源区界定和重点支流特性深化研究”提供技术服务;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两河两川”流域规划、黄土高原淤地坝规划、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等大中型规划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利用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系统,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对晋陕蒙“黑三角”地区实施动态监测,尤其是利用不同时期的TM卫星影像、2004年SPOT卫星影像和1∶50000比例尺DEM数据,对神(木)府(谷)东胜矿区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实现了不同年代自然、社会经济、开发建设项目信息和各种水土流失数据的快速检索、汇总。通过对陕西、内蒙古接壤区部分小流域两个年代航空影像的三维可视模拟对比浏览,可以直观地再现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利用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系统,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对晋陕蒙“黑三角”地区实施动态监测,尤其是利用不同时期的TM卫星影像、2004年SPOT卫星影像和1∶50000比例尺DEM数据,对神(木)府(谷)东胜矿区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实现了不同年代自然、社会经济、开发建设项目信息和各种水土流失数据的快速检索、汇总。通过对陕西、内蒙古接壤区部分小流域两个年代航空影像的三维可视模拟对比浏览,可以直观地再现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原型观测全面启动
技术储备不断加强
技术储备不断加强
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3个水土保持监测分中心,在对现有各个历史时期原型观测资料整编、分析、寻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典型流域(区域)的数理统计和经验模型,为“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数字水土保持”建设方面,中心先后完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监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系统建设、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二期工程等可行性研究,并初步建成了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系统,使“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个分中心径流泥沙监测系统全面启动,实现了对不同区域、不同流域、不同地貌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效果的连续监测,为进一步探索自然条件下水土流失规律与水土保持机理,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搞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技术储备,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顺利地实现了与黄委机关的广域网连接,初步实现了西安中心站与郑州终端站的视频会商,实现了系统演示、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统计上报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先后派出多名技术骨干赴国外考察“3S”应用技术,参加由水利部、黄委、清华大学和国外知名公司等组织的各种培训。监督中心组织所有技术人员,参加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专题培训。通过内联外引等多种方式的技术培训和考察,黄河流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可以从事水土保持监测、遥感调查、软件开发的专业队伍,并建立了与全国有关科研院所、软件公司等高科技单位的良好协作关系,为今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搞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技术储备,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顺利地实现了与黄委机关的广域网连接,初步实现了西安中心站与郑州终端站的视频会商,实现了系统演示、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统计上报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先后派出多名技术骨干赴国外考察“3S”应用技术,参加由水利部、黄委、清华大学和国外知名公司等组织的各种培训。监督中心组织所有技术人员,参加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专题培训。通过内联外引等多种方式的技术培训和考察,黄河流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可以从事水土保持监测、遥感调查、软件开发的专业队伍,并建立了与全国有关科研院所、软件公司等高科技单位的良好协作关系,为今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