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水土保持监测和“数字水保”建设再创新辉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5-2-16
来源:本网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 翟李越)2004年黄河水土保持监测和“数字水保”建设,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黄委治河新理念的正确引导下,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按照“三条黄河”建设的总体要求,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整合所有技术力量,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再创了新的辉煌。
   ——前期工作科学规范,系统建设扎实认真。2004年先后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期工程西安中心站和郑州终端站的建设,并投入了试运行。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编报了二期工程可研任务书,完成了西峰、天水、榆林三个监测分中心的初步设计。编制了“数字黄河”工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编码规定》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已由委正式颁行,为流域各级监测网站进行水土保持数据的采集、交换等建立了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
    ——技术储备有条不紊,宏观决策依据充分。先后编报了《2003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典型监测站技术设计报告》、《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监测实施方案》和延安麻庄坝系、陕北韭园沟坝系监测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开展了实施准备工作。完成了多沙粗沙区23条重点支流土壤侵蚀、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信息提取、处理及遥感影像制作等工作,并将成果按时报委;完成了神府东胜矿区和孤山川流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工作;编报了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可研任务书,并正式启动了该项目;启动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已完成信息源调研和可研任务书的编制。科学的技术储备和真实的动态监测依据,为上级实施宏观决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技术交流逐步加强,资源共享前景广阔。通过成功承办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并在会上演示新近开发的黄河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数据库及淤地坝信息管理、辅助规划设计等应用系统,不仅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而且也为今后进一步加大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系统开发逐步规范,动态监测更加科学。2004年在进一步完善已开发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先后编报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模拟系统、黄河源区三维可视化查询系统,水土保持示范区、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晋陕蒙接壤区预防监督、黄河上中游水政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6个应用系统的任务书。目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模拟系统任务书”已通过委技术审查;并开发完成了“黄河源区三维可视化查询系统”、“黄河上中游水政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淤地坝数据查询系统”。编制了《黄河流域本底数据库实施方案》,已经委批复实施,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基本资料信息编码工作。
    ——科学研究重点突出,技术手段更加先进。针对黄河水少沙多的特点,2004年着重完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深化研究等工作,为研究界定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提供了可靠依据;并继续开展了委“十五”重大科技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此外,“基于TM图像的土壤侵蚀遥感信息自动识别研究”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两项课题通过了委组织的评审,分别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起步良好。“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是黄委2004年启动的重点工作之一。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按照委领导的指示和《“模型黄河”工程规划》,结合工作实际,集中力量,积极扎实地开展了各有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选择绥德韭园沟、天水罗玉沟、西峰南小河沟等典型小流域,利用现有的观测设施和资料,布设基础数据观测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区和水保综合治理效益监测研究试验区,全面恢复了原型观测工作。提出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技术路线和需求分析,抽调技术骨干开展了实体模型的选点、调研工作,确定首先在南小河沟开展实体模型建设,并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二是在甘肃省西峰市成功地召开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及监测工作会议,并正式启动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工作。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组,组织技术骨干分赴山西、陕西、江西、北京等有关单位及科研院所开展“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有关方法、技术、设备等调研工作,重点考察有关人工降雨装置、观测试验小区布设、信息采集传输等关键设施及设备,学习借鉴各地、各单位在水土保持试验观测、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同时,还按委统一部署,在西安成功地筹办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研讨会。
  三是集中力量编制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规划》及任务书、“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可研任务书,提出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目标、内容、思路和实施步骤,开展了“三站”典型小流域径流泥沙观测资料的整编及软件数据库的建设、观测试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以及典型小流域原型观测、实体模型建设规划、设计等工作,为“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全面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是编制了《实体模型建设方案》,在认真比选的基础上,确定首先在西峰南小河湫沟布设“实体模型”野外试验区。目前,已完成了沟湫沟试验区一个标准小区的野外固定式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的研制、安装、调试、率定以及16个径流小区及其附属工程的建设工作,同时还完成了“南小河沟水土流失原型观测自动化测报系统”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修复了董庄沟测站并购置部分水文测验观测仪器设备等。
  五是围绕“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对基层“三站”进行了重新定位的改革性探讨,并从工作职能、自身优势、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落实改革发展方案,使“三站”的改革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