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黄土高原研究的主要内容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总工 李敏
根据《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和黄土高原治理的关键,模型黄土高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大类: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研究和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第一水土流失规律方面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水力侵蚀。具体研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土壤特性:包括耕作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风沙土壤,以及土壤母质的一般理化性状和抗侵蚀能力研究。通过试验,进行土壤抗侵蚀力或土壤可蚀性的物理机制与定量描述。
二是地形特征:包括不同坡度和坡长的水土流失状况,揭示坡地降雨径流的侵蚀与输沙过程及其机制。为了为小流域侵蚀机理研究建立基础,需要研究从0-90度不同坡度的侵蚀规律;需要研究黄土高原可能最大坡长的侵蚀规律。作为基础研究,第一步需要进行裸露坡面从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沟道侵蚀等不同的侵蚀方式的发展过程。
三是降水状况: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需要对天然降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降雨的雨滴大小、雨滴大小的统计学特征,雨型、雨型的统计学特征,次降雨量,降雨历时等。
四是径流状态:包括观测坡面径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不同坡面状况下的坡面流状态、坡面→沟道→小流域的汇流过程;研究水力侵蚀发生演变过程的水文及水动力学特征;坡沟系统水流汇集与泥沙输移过程;小流域水力过程及其机制;小流域植被指标与合理流域出口水沙指标等。
五是降水、径流与土壤的关系:复合以上1-4的研究结果,对侵蚀形态发生演变过程数值模拟。
六是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包括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水减沙效果、不同植物覆盖状况下的拦水减沙效果、不同类型的沟道工程的拦水减沙效果等。
由于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土壤、地形、降水和径流的状况不同,同时水土保持的措施种类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各个不同的区域进行研究。近期重点研究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对黄河淤积影响最大的多沙粗沙区,主要包括丘1、丘3和高塬沟壑区的沟道、坡面侵蚀规律、产汇流规律及产输沙机理等。
第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方面
黄土高原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综合治理措施的措施构成不同。如丘陵沟壑一副区淤地坝比例较大,风沙区林草比例较大,阶地区经济林果园比例较大等等。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配置模式研究主要探索黄土高原各个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科学、合理、高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水土保持关键、实用技术问题。由于治理模式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因此在模型黄土高原内将重点研究自然科学范畴的问题,然后结合“三农”,验证和完善治理模式。
近期将结合“三道防线”和“先粗后细”的方针,重点在淤地坝坝系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和生态园建设模式研究及植被措施建设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期尽快取得较大突破。
第三水土保持三大效益方面
探索全面、系统、科学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定量分析和评价。
在生态效益中重点是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单项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其中机理部分已经在水土流失规律中进行了研究,这里主要研究以(小、中、大)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
在经济效益中重点是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单项措施的增产效益。本研究不局限在模型黄土高原内进行,而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所在地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进行研究。
在社会效益中将结合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所在地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进行研究。
以上三个研究内容互相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