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生态修复 打造绿色家园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贵州省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纪实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蒲勇平)
2005年初的黔北大地,寒风肆意、一跃千里,雨雪交加的行程使人渐生困意。下午4时,车至赤水界内,雨停雪止,视野顿然开阔。那冬日难见的绿竟不加一丝灰的成分,不加一点掩饰、漫山遍野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蔓延数十里的翠竹镶嵌着零星的灰白农家院舍,山间的清泉顺壁而下,盘转迂回忽又在竹林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清风徐来,一股远离喧嚣、悠然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至,拂去了我一路的困乏,人一下子清醒了起来。同行的省水利厅同志告诉我,赤水市生态修复项目区到了。
三年前的同一个季节,依然是黔北最冷的深冬。 为贯彻水利部党组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探索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和经验,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人们已进入甜美的梦乡时,赤水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却还在根据水利部的指示精神,按照长江委的统一部署,为实现更为美好的秀美山川梦绘制宏伟蓝图。
请示列为长江流域试点的报告和精心编制的生态修复方案落在了市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深深地吸引着市委书记和市长们的目光。这不正是寻求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大好机遇和蓝本么?“同志们,机遇就在眼前,我们不但要积极争取立项,而且,一定要全市动员,全力以赴,全面开展,真正拿出成绩,决不能辜负上级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接到市委指示,市政府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进行研究部署。在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专门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十几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同时市政府还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层层实行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相互配合,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迅速在项目区全面铺开。
实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仅在赤水,就是在全国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试点,就要有不怕失败,敢于探索的精神。赤水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典型带路,示范推广的办法,以政策为向导,结合当地实际,在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封禁、补植、退耕、封育管护和营造水保竹林等各项生态修复辅助措施。以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景观型、生态小康型、生态休闲性、生态基地型四种修复示范模式。面向市场,抓优势产业。在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中,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竹资源,通过扶持、培育竹种植、竹加工产业,促进了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
如今的赤水, 满山翠绿、碧波荡漾,清新的空气,旖旎的风光,已成为无数游人休闲度假、抒发闲情雅致的旅游胜地。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等一系列殊誉接足而至。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 8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较三年前增加33.40%以上,人均占有粮食基本保持原有水平,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735元增长为3556元,增加30%以上;良好的生态资源 ,带动了 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003年全市接待游客2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400万元。
信步走在翠绿的山涧原野,驻立于新建的农家庭舍,观沼气灶点燃的蔚蓝色火苗,倾听着大人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我流恋于这一块人与自然和谐的土地,久久不愿离去 ……
二00五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