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实现“三增三减三改善”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记者李江天报道 从1998年以来的7年里,我国水土保持事业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成了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的水土保持工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增加、三减少、三改善",即增加了基本农田、粮食产量和群众收入;减少了坡耕地面积、土壤侵蚀量和贫困人口;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水平。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人均基本农田在北方增加1-2亩,在南方增加0.2-0.3亩,粮食产量翻一番到两番,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数百元。
我国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已有20多年了。特别是在1998年以来的7年里,中央安排水土保持专项资金102亿元,利用外资36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256亿元,年均中央投资是"九五"期间的6倍,投资标准以过去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元提高到6-20万元。这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1890万亩、淤地坝5980座,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0850万亩,修建水池、水窖、坡面水系工程1152万处(座)。重点工程年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69万平方公里,加上社会、部门、地方和外资治理的,每年初步治理5.3万平方公里左右。
7年来,在全国建成了190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1398条示范小流域,涌现了山西平鲁、黑龙江拜泉、湖南怀化、四川广安和达州、云南楚雄、甘肃天水、贵州军节、重庆渝北、陕西榆林和丹凤、宁夏彭阳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和效益好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这些昔日生态恶化的小流域,如今如诗如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国家相关生态建设工程的示范样板,充分显示了水土保持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基础,是协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