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铸丰碑——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水保生态建设50年巡礼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张振科 刘汉良
这里曾经“苦瘠甲于天下”;这里曾以苦干实干闻名远近;这里正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令世人瞩目。
挑战生存绝境
这里,就是位于甘肃省中部的定西市安定区,2003年撤县设区前为定西县。在安定区36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均降水量不足380毫米,蒸发量高达1500多毫米。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1%,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5640吨。
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条件,迫使人们无止境地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生态环境长期陷入“越穷—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造成了燃料、饲料和肥料俱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境地。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少来安定考察的外国专家曾发出慨叹:能够在这里生存,简直是一个奇迹。
穷则思变。新中国成立后,安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上世纪从50年代初期的试点起步阶段,到60年代中期的全民总动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安定人靠人背肩挑,用辛劳的汗水在旱塬上镌刻出一部厚重的改造山川、摆脱贫困的创业史。
1983年,安定区被列为“三西”建设和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从此,安定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创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电综合治理的新天地。全区先后有145条流域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项目,并圆满完成治理任务,通过了国家验收,创建了九华沟、官兴岔、花岔等一大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世行官员、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4年,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7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5.8%,水土流失模数下降到每平方公里2700吨,减少入黄泥沙1070万吨。造林保存面积120多万亩,种草留床面积54万亩,林草覆盖率32%。梯田面积150多万亩,农民人均4亩。2004年6月,通过了梯田化县(区)建设达标验收。同时还建成骨干工程54座、淤地坝34座,形成了5条完整的坝系流域;建成集雨水窖18万余眼,解决了近30万人、3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创造人间奇迹
天地依旧,山川巨变。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梯田建设,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而且结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科教兴农”的实施,开创了“梯田+水窖+科技=解决温饱”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据测算:全区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7500万公斤,农民人均近200公斤
2003年,安定被确定为国际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培训基地,两年来先后对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外国专家和官员进行了培训。
岁月悠悠,青山作证
这是一场动天地、泣鬼神的人与大自然的接力赛,安定人始终坚持“群众苦干,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的“三苦”精神,咬定青山,挺着脊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山枯岭间开拓出了一方平展展的新天地,铸就了旱塬巍巍丰碑。
50年来,全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累计投入1.23亿个工日,移动土石5.29亿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筑成1米见方的墙体,可以绕地球13圈多。
国际内罗毕会议规定: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容量,每平方公里只能养活8到20人。在安定每平方公里承载的人口竟然达到132人。
这就是人间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开创则来源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效。
历史,从此为“苦瘠甲于天下”的黄土地铺开了五彩缤纷的画卷。
发展生态经济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为产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1997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了“水保立县”的发展战略。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实践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定业,恢复植被,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综合开发之路,使以马铃薯、畜草、劳务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初步探索出了适合于安定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2004年,全区种植马铃薯74万亩,总产量80万吨,实现产值3.4亿元,使安定区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庆祝建国55周年特别节目——“精彩中国”,对安定的水利水保建设和马铃薯产业成效进行了全面宣传。长期不懈的生态建设,还为畜草业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2004年底,全区牧草留床面积达到50多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当年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
与此同时,生态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整合扶贫开发、退耕还林、雨水集蓄利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畜牧业等农业项目资源,进行组装配套,实施综合开发。全面实施封山禁牧,依靠生态修复,有效地巩固了生态治理成果,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探索出了“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生态经济模式。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48万安定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实现了由基本解决温饱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迈上了争创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第一县(区)、建设初级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坚持“水保立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进程中,安定区的历届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始终坚持“水保立区”战略不动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的技术路线不动摇,坚持“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不动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形成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共唱一台戏;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收其效”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并由此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五次转变”:一是由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向大示范区治理转变;二是由综合治理突出蓄水保土效益向治理开发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转变;三是由人工治理为主向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转变;四是由注重坡面治理向沟坡兼治、坝系工程转变;五是由水保部门独家治理向全社会参与治理转变。
安定人民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以及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对安定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鹏、朱鎔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安定区视察,对安定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9年9月,胡锦涛同志视察安定时,留下了“面貌一新,山河大改”的高度赞誉。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官兴岔流域时指出:“你们搞的小流域治理,就是加强农业、改变生产条件、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这条路子应该坚持走下去。”并挥毫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
莫道苍山翠,朝霞万点红。
面对机遇和挑战,安定区委书记满怀豪情地表示,展望未来,他们充满信心。要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大示范区建设,争创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第一县(区),把安定区建设成为一个整体连片的高标准的大示范区,这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行动。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不断优化水土资源配置,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平台上,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实施农村二次开发,经过3到5年的奋斗,使以马铃薯、畜草、劳务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良性互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安定而不懈奋斗。
50年奋战,迎来历史性巨变!48万陇原儿女用汗水铸就了旱塬巍巍丰碑。这丰碑,向世人昭示着安定人民的不屈、自信和荣光;这丰碑,必将激励生长于斯的人们,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安定而开拓奋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