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心工程”惠泽千秋——与专家对话“长治”工程调整改革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对话专家:长江委副主任、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授级高工熊铁
编者按 实施了16年的“长治”工程,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万平方公里,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开始发生逆转,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使项目区千百万农民脱贫致富,被项目区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去年6月,随着“长治”第七期小流域治理的启动,酝酿已久的“长治”工程踏上了思路调整、建管改革的新征程。一年间,项目公示制等多项举措初显身手,“长治”调整改革初步完成并迈出新的步伐。
去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曾培炎、回良玉,对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给流域人民和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以巨大鼓舞。
今年,“长治”工程被确定为管理年,将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资金管理一票否决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让“长治”这一民心工程真正惠泽于民。
为全面反映“长治”调整改革一年间的变化、成效,在隆重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4周年之际,本报特策划“长治”调整改革一年间专题报道。
去年6月,随着“长治”第七期小流域治理的启动,酝酿已久的“长治”工程踏上了思路调整、建管改革的新征程。一年间,项目公示制等多项举措初显身手,“长治”调整改革初步完成并迈出新的步伐。
去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曾培炎、回良玉,对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给流域人民和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以巨大鼓舞。
今年,“长治”工程被确定为管理年,将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资金管理一票否决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让“长治”这一民心工程真正惠泽于民。
为全面反映“长治”调整改革一年间的变化、成效,在隆重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4周年之际,本报特策划“长治”调整改革一年间专题报道。
本报记者:2004年,“长治”工程开始实施调整改革,一年来成效如何?
熊铁:一年来,项目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长治”工程调整改革指导意见》,调整改革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并初见四大成效。
一是初步形成了区域化治理、分类管理的防治新格局。“长治”新一期工程坚持面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布局,全面推行按项目区立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了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条件建设;完善技术线路,调整措施体系;强化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实效。
二是进一步完善治理思路,提升了治理水平。各地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治理水土流失的条件建设。
三是突出治理措施的实效性。从今年检查情况来看,抽查的21个项目县中,抽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有率达到90%以上,且大多能做到按小流域设计施工,并突出坡面水系配套。
四是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委员会办公室按照新思路、新要求,组织制定的《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管理办法》,为规范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各地在积极调整工程建设思路的同时,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承诺制,报账制和产权确认制,逐步推行监理制,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
熊铁:一年来,项目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长治”工程调整改革指导意见》,调整改革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并初见四大成效。
一是初步形成了区域化治理、分类管理的防治新格局。“长治”新一期工程坚持面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布局,全面推行按项目区立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了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条件建设;完善技术线路,调整措施体系;强化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实效。
二是进一步完善治理思路,提升了治理水平。各地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治理水土流失的条件建设。
三是突出治理措施的实效性。从今年检查情况来看,抽查的21个项目县中,抽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有率达到90%以上,且大多能做到按小流域设计施工,并突出坡面水系配套。
四是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委员会办公室按照新思路、新要求,组织制定的《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管理办法》,为规范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各地在积极调整工程建设思路的同时,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承诺制,报账制和产权确认制,逐步推行监理制,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
本报记者:怎样确保“长治”工程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
熊铁:当前,关键是要保证调整改革思路和举措落到实处。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构建完善的项目建管体制,转变工作作风,确保工程健康发展仍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强化管理需要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从建章立制入手,全面规范项目管理程序,落实责权。要针对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规范工程招投标、发包、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尤其是治理区百姓的监督。今后,凡是没有实行公示制的工程不得通过检查验收将作为一项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要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坚决落实资金管理“一票否决”,凡是资金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县,一律不安排中央投资。从今年开始,委员会办公室会同长江委审计局开展审计监督,计划用3年的时间对重点防治区各省“长治”工程资金使用管理进行一次全面摸底,以保证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维护国家工程的良好形象。强化管理,需要求真务实,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继续发扬和光大“长治”工程的“三苦”精神。抓队伍、作风、能力建设,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熊铁:当前,关键是要保证调整改革思路和举措落到实处。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构建完善的项目建管体制,转变工作作风,确保工程健康发展仍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强化管理需要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从建章立制入手,全面规范项目管理程序,落实责权。要针对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规范工程招投标、发包、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实行阳光操作,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尤其是治理区百姓的监督。今后,凡是没有实行公示制的工程不得通过检查验收将作为一项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要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坚决落实资金管理“一票否决”,凡是资金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县,一律不安排中央投资。从今年开始,委员会办公室会同长江委审计局开展审计监督,计划用3年的时间对重点防治区各省“长治”工程资金使用管理进行一次全面摸底,以保证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维护国家工程的良好形象。强化管理,需要求真务实,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继续发扬和光大“长治”工程的“三苦”精神。抓队伍、作风、能力建设,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本报记者:经过十多年治理,“长治”工程如今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熊铁: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奋斗,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成为促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国各行各业重视关注和对口支持三农,国家每年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资金有增无减。二是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不断提高,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同时,“长治”工程近十七年的治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为治理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三是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开始发生逆转,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使流域广大干部看到了希望,更增添了投身治理的积极性。四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外延逐步扩大,已经由涉农领域发展到非农业领域,由农村拓展到了城市和开发建设项目,预防监督、重点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预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已经形成。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全流域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需要治理,滑坡、泥石流、崩岗等侵蚀强度大、向长江输送泥沙量大、治理难度大的特殊流失类型治理尚未开展,长江上中游地区还有200多个贫困县深受水土流失灾害的困扰。
熊铁: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奋斗,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成为促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国各行各业重视关注和对口支持三农,国家每年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资金有增无减。二是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不断提高,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同时,“长治”工程近十七年的治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为治理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三是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开始发生逆转,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使流域广大干部看到了希望,更增添了投身治理的积极性。四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外延逐步扩大,已经由涉农领域发展到非农业领域,由农村拓展到了城市和开发建设项目,预防监督、重点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预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已经形成。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全流域还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需要治理,滑坡、泥石流、崩岗等侵蚀强度大、向长江输送泥沙量大、治理难度大的特殊流失类型治理尚未开展,长江上中游地区还有200多个贫困县深受水土流失灾害的困扰。
本报记者:在新的形势,应该如何面对?
熊铁:要真正把搞好水土保持作为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作为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常抓不懈,坚定不移地将这项造福流域人民,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于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难点问题,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牢牢抓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两大核心问题,把满足群众粮食需求放在首位,以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目标,通过以水为主线的措施综合配置,改土治水,修路兴林,种草养畜,培植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和谐良好的生态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推动水土流失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继续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品牌,围绕小流域治理做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文章。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调控和开发利用降雨径流为依据,科学布置治理措施,统一安排生产用地,合理配置资源。在建设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坡耕地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地埂经济和庭院水保经济,提高小流域土地产出率,引导群众向集约经营的方向转变,依靠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本报记者:国家生态建设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熊铁:十多年来,水土保持项目,农民是投入的主体。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两工”取消,农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以及国家生态建设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积极探索政府行政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管机制,拓展水土保持投资渠道,调动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是我们亟需破解的难题。
当前各地在探索中,积极推行项目申报制、农民投工承诺制和一事一议的方式,推行项目公示制,制定优惠政策,推行产权确认制,发展民营水保,吸引社会资金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步伐,这些都是成功的做法。
今后重点要在按规划实施、按措施验收、按标准补助,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多做调研,严格把关。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兑现补助经费,确保农民劳有所得,做到取信于民。要规范大户开发治理的行为,在引进大户进行开发治理时,要严格坚持按同等条件、同等补助标准的原则办事,确保大户治理不与农民利益相争,保证治理区的农民利益不受侵害。要将国家宏观生态效益寓于群众微观的经济效益之中,实现国家要生态,农民要致富的双赢。
熊铁:要真正把搞好水土保持作为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作为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常抓不懈,坚定不移地将这项造福流域人民,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于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难点问题,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牢牢抓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两大核心问题,把满足群众粮食需求放在首位,以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目标,通过以水为主线的措施综合配置,改土治水,修路兴林,种草养畜,培植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和谐良好的生态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推动水土流失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继续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品牌,围绕小流域治理做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文章。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调控和开发利用降雨径流为依据,科学布置治理措施,统一安排生产用地,合理配置资源。在建设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坡耕地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地埂经济和庭院水保经济,提高小流域土地产出率,引导群众向集约经营的方向转变,依靠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本报记者:国家生态建设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熊铁:十多年来,水土保持项目,农民是投入的主体。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两工”取消,农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以及国家生态建设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积极探索政府行政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管机制,拓展水土保持投资渠道,调动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是我们亟需破解的难题。
当前各地在探索中,积极推行项目申报制、农民投工承诺制和一事一议的方式,推行项目公示制,制定优惠政策,推行产权确认制,发展民营水保,吸引社会资金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步伐,这些都是成功的做法。
今后重点要在按规划实施、按措施验收、按标准补助,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多做调研,严格把关。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兑现补助经费,确保农民劳有所得,做到取信于民。要规范大户开发治理的行为,在引进大户进行开发治理时,要严格坚持按同等条件、同等补助标准的原则办事,确保大户治理不与农民利益相争,保证治理区的农民利益不受侵害。要将国家宏观生态效益寓于群众微观的经济效益之中,实现国家要生态,农民要致富的双赢。
本报记者:今年是“长治”工程农发项目的竣工之年。为保证完成年度防治任务,委员会办公室有什么具体措施?
熊铁: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今年“长治”工程的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机制,确保新一期“长治”工程健康发展。今年重点防治任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62平方公里。
为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我们将着重抓好5方面工作。首先,全面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旨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狠抓贯彻落实,进一步提升“长治”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
其次,继续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今年,“长治”工程前期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各省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组织好“长治”七期工程2005~2008年度小流域初步设计工作,确保成果质量。抓紧确定“长治”工程2006~2008年度农发项目区布局,按时完成新一期农发水保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所在的各省要配合委员会办公室,积极争取工程早日批复立项实施。世行项目云贵鄂渝4省(市)要做好项目相关前期工作,确保早日签约实施。
第三,做好“长治”农发项目的竣工验收准备工作。各有关省、市、县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全面完成规划任务,认真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向国家交一份满意答卷。
第四,扎实推进预防监督和监测预报工作。要强化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管理和维护;继续抓好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为重点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工作,提高预警工作科技水平和防灾减灾成效;继续推进流域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要组织编制“长治”工程项目监测规划,全面开展重点防治工程的项目监测工作,建立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为实现项目动态、量化管理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大力开展治理成果总结和宣传工作,各地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重点防治区和重点小流域,全面总结和宣传“长治”工程16年建设成效,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渠道,坚持面向领导、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加大宣传力度,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营造良好的氛围。
熊铁: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今年“长治”工程的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机制,确保新一期“长治”工程健康发展。今年重点防治任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62平方公里。
为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我们将着重抓好5方面工作。首先,全面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旨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狠抓贯彻落实,进一步提升“长治”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
其次,继续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今年,“长治”工程前期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各省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组织好“长治”七期工程2005~2008年度小流域初步设计工作,确保成果质量。抓紧确定“长治”工程2006~2008年度农发项目区布局,按时完成新一期农发水保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所在的各省要配合委员会办公室,积极争取工程早日批复立项实施。世行项目云贵鄂渝4省(市)要做好项目相关前期工作,确保早日签约实施。
第三,做好“长治”农发项目的竣工验收准备工作。各有关省、市、县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全面完成规划任务,认真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向国家交一份满意答卷。
第四,扎实推进预防监督和监测预报工作。要强化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管理和维护;继续抓好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为重点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工作,提高预警工作科技水平和防灾减灾成效;继续推进流域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要组织编制“长治”工程项目监测规划,全面开展重点防治工程的项目监测工作,建立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为实现项目动态、量化管理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大力开展治理成果总结和宣传工作,各地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重点防治区和重点小流域,全面总结和宣传“长治”工程16年建设成效,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渠道,坚持面向领导、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加大宣传力度,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长江委传出版中心 周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