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花江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花江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工程,位于贵州省关岭自治县西南部的花江镇,1991年以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项目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共治理石漠化面积47.63km2,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成功的经验和主要做法是:
    (1)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项目区共修建了蓄水池、窖267座,输水管道与部分池、窖相连,形成微型水利管网系统,并与吊袋浇灌等节水技术和拦砂坝工程相结合,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2)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兴建坡改梯18703亩,新增耕地3798亩,与水利水保工程紧密结合,建排水渠23.48km,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
    (3)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项目区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07万亩,由于配套措施、管护措施得力,植被恢复效果十分明显。
    (4)加大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能源短缺问题。项目区共兴建沼气池236口,并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
    (5)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增加群众收入。项目区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168户,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场优势的经济林果2.2万亩,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林下养鸡、鹅等,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
    (6)对石漠化特别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孔落箐村搬迁农户17户,每户建62.5m2的住房,并配套水池、沼气池等基础设施。
    (7)大力开发旅游产业,转移石漠化地区剩余劳动力,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矛盾。2004年,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人数为40.11万人,门票收入2.52万元,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46个。
    (8)有计划地实施劳务输出计划,缓解人地矛盾。2004年项目区劳务输出460人,带回劳务收入125万元。
    (9)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技术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建设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经过十余年的综合治理,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3072人减少到746人,人均纯收入从1991年的120元增加到1800元,林草覆盖率由14.16%,提高到21.29%,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20.2万吨,新增蓄水22.48万m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和山区群众解决温饱找到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贵州省水利厅水保处    林宇轩)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