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河源区综合规划组深入黄河源头考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考察队冒雪出发
 
      考察队员在鄂陵湖边合影留念
       深秋季节黄河源头美丽的星星海  
          

           看,这就是老鼠洞
       满山遍野的羊群超过草场的承载力
     源头区已经退化的草场
 
    本站讯(通讯员 喻权刚)黄河源区综合规划组在成功考察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兴海等地后,9月16-20日连续考察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达日、久治、甘德、玛沁等县,并且重点考察了鄂陵湖周边地区。深秋的黄河源头寒风凛冽,时不时还下起鹅毛大雪,由于今年雨水较多,道路泥泞,考察车多次陷入淤泥中,由于海拔高,缺氧,考察队员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但是为了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大家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现场,实际测量、拍照、调查访问,经常在一起深入讨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考察成果。随后考察队将深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阿坝、红原、若尔盖县和甘肃省的玛曲县考察。
    黄河源区是黄河的发源地,这里雪山连绵,河流、湖泊众多,是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被称为黄河的“水塔”。然而,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黄河的治理开发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黄河源区的生态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经现场考察,查看有关资料,黄河源区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黄河源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交错并存。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源区各种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修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活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部分优良草场和天然植被,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据资料,每年输入龙羊峡水库的沙量达134万m3,已严重威胁着龙羊峡水电站的运行安全。
    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超载放牧、垦草种粮等现象日趋严重。加之在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致使黄河源区草场严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剧。据调查资料,黄河源区上世纪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3倍多。截至目前,黄河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黄河源头的玛多县草地退化1.61万km2,约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3%,有7000多人成为生态难民。土地荒漠化的年均增加速率也由70-80年代的3.9%剧增至80-90年代的11.8—20%,并呈逐年加快趋势。
    鼠害分布广,控制难度大。由于草场退化和沙化,鹰、狐等鼠类天地赖以生存的条件逐渐消失,致使鼠害猖獗。以食草为生的高原鼠兔和以食草根为生的鼢鼠对草场破坏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在黑土滩,经我们现场随机取样调查,100 m2有老鼠洞少的45个,多的65个,平均55个。据调查资料,果洛州平均每公顷有高原鼠兔120只、鼠兔洞口1624个,每年消耗牧草47亿公斤,相当于286万只羊1年的饲草量。鼠类在草地上的啃食、掘洞造成大面积的裸地,年复一年形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黄河源区草场中“黑土滩”的面积达3.33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35%左右。
    水源涵养功能减退。由于黄河源区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源区水源涵养调节功能明显下降。近年来源区许多小湖泊消失或成为盐沼地,湿地变为旱草滩。黄河源头的两大“蓄水池”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2m以上,并且两湖间曾经发生过断流。由于径流减少、水位低,黄河源头玛多县水电站建成后长期不能正常发电。黄河源区径流量的锐减也造成黄河中下游断流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被誉为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草地植被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导致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恶化、分布区域缩小。加上人为猎捕野生动物和大量采掘珍贵药材等植物,使黄河源区特有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大为减少,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目前,黄河源区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
    针对黄河源区日趋恶化的生态问题,首先要做好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做好黄河源区生态修复、预防监督和保护等工作,有效遏制源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增加其“造血”功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黄河源区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依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结合地面监测,对黄河源区进行连续监测,将所有监测数据纳入黄河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中,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