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黄委批复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记者 孙太旻)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承担完成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近日经黄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技术审查修改后,获准批复。
批复中明确指出:鉴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严重水土流失,极大地危害着黄河的健康生命,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开展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水土保持变化信息,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水土保持的治理、管理和决策水平意义重大,同意实施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项目。
考虑到技术和投资的可行性,同意该监测项目暂选皇甫川流域,作为重点支流先行开展监测工作,即通过在该支流内建立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体系并开展监测工作,为实现多沙粗沙区全面监测和建立水土流失预测预报与水土保持评价模型探索技术方法。
在项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内容上,通过实施该项目,能及时获取2006年和2010年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数量与分布动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动态、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的位置和破坏面积动态信息等,并确保获取2006年—2010年间皇甫川流域有关典型小流域坡面与沟道水土流失的定量观测数据。
在资源的利用和数据共享上,监测的动态数据要依托已建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及时提供给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和其它应用单位,作为治理、管理和决策等工作的依据。同时,要与皇甫川流域水沙动态监测相结合,为水土流失预测预报及防治效益评价提供依据。
在动态监测方法上,根据批复意见,监测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监测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优势,快速、准确地获取有关水土保持防治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同时要配合典型小流域(含坡面和沟道)水土流失地面观测,并紧密结合支流水文泥沙观测,形成相对完整的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体系。
在监测的技术手段上,要求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土壤侵蚀强度、人为水土流失位置和破坏面积等监测,信息源通过1:50000数码航摄获取,2006年和2010年各开展一次,对比分析变化动态。同时,要积极配合遥感,加强地面调查和校验,完善监测内容,确保监测精度。并按照水土保持类型区选定典型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定量观测,分析各年度重点支流水土流失的变化特征。水土流失监测点布设不但要合理可行,有足够的代表性,而且要简易方便,利于运行和管理。
该项目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中心作为建设单位负责完成。建设期为2005年至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