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困惑:左手右手打架——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现状调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遂宁市水土保持实验站30年的监测表明:15度左右的坡地地表多年累计流失土地达30厘米以上。
  “横坡耕作比顺坡耕作至少要减少60%的泥沙流失量。只要农民群众改变过去顺坡耕作这一传统耕作习惯,就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安居区水保办副主任吴运说。但一路走过,公路两旁闯进记者视野的坡地大都为顺坡耕作,一排排平行向下的苕沟格外醒目。“要让农民群众改变长期的耕作习惯,难呀!”省水土保持局负责人感触颇深。
  “自然生态的破坏与保护、水土流失的程度,与人类的活动强度密切相关。”考察组组长、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崔鹏肯定地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客观上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对土地的耕作密度,对生态保护会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生态系统通过自身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记者走访乡村发现,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已离乡外出务工,广大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及部分妇女。安居区南强镇白塔村总人口1000余人,就有4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但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劳力,地里的庄稼多为粗放耕作,自家土埂田块少有打整管护。一些地方的群众连坡度15度左右较好的二三台土也退耕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特别是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让群众筹资、投劳难度变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减弱,投劳承诺落实困难,个别群众甚至漫天要价。
  华蓥市观音溪镇大嘴屋村位于尚未治理的庆观河小流域。山顶光秃,山体多处滑坡,因水土流失全村耕地面积由1997年的1260亩锐减为现在的920亩。原有的3口山平塘被淤泥填堵,丧失水保功能多年;6公里长水渠亦破烂不堪……“至今没有组织起来干,主要是我们这里的劳动力不够。”村民王自文说。
  在水土流失严重区,群众广种薄收,治理的积极性几乎为零。除了缺乏劳动力、包产到户不便统筹等原因外,一位农民说出真实想法:“要等国家拿钱来治理!国家不拿钱,我这几分田土也够养活全家了。”
  在岳池县和平乡汪家沟村,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卿太明面对眼前未治理的西溪河小流域一大片荒芜的坡地心情沉重:“水土流失越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交通越不方便,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极差。”
  另一个事实同样绊住嘉陵江流域走出生态困境步伐。一些地区项目建设单位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不搞水保投资概算,对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加治理;地方部门之间不配合、难协调,在审批建设项目时未使水土保持方案进入法定审批程序。同时,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量大面宽,执法人员少,使一些水保违法案件难以及时查处。
  “由于社会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在生产和建设中,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一处治理、多处破坏,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位于嘉陵江中游的华蓥市副市长王健说。
  “一只手在历史的惨痛教训下进行生态建设,另一只手却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大肆破坏生态!左手与右手就这样打架。”省水土保持局负责人认为:“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地和谐,水土保持也才能得到保证和良性发展。”
  ■文铭权本报记者夏先清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