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水保”产业化能走多远——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现状调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9月21日,南部县同仁乡青木桥村袁洪藻老人清楚地回忆起10多年前乘船过嘉陵江时,江水还十分清澈。如今,在他脚下流淌的江水一年中一半以上时间泛着黄色。
  “嘉陵江变浑浊主要是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所致。川中、川东等嘉陵江流域地区降雨太集中,每年6—8月降雨量基本上占全年的80%以上,破坏性极大。而平时又严重缺水,甚至影响到群众的生活。”登上升水乡梁山村一个小山头,水保专家王玉宽指着一块被暴雨冲刷成几条大沟的坡土说。在他看来,“一是洪水期疏水挡沙保土,二是干旱期蓄水培植植被”。
  国家投入水土保持项目等多项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加上业主投入1000余万元打造的水土保持样板工程——位于华蓥市胡家河小流域的四川华蓥山黄花梨基地面积已达1万多亩,辐射6个乡镇。记者看到,以往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已成梯状开发治理,沟渠纵横,凼池合理分布,一排排以黄花梨为主的果树长势良好。
  高坪区大山坡重点治理示范片。昔日荒芜的山坡陡梁如今已是树成林,绿满坡,景如画。业主罗盛元告诉记者,所在的清溪河小流域未治理以前,尽是“光胴胴”石头山,缺水,草都不长。1999年打响治理之役:放炮、改土,使土质变厚。罗盛元累计投资100多万元,共承包250亩荒山坡,自己投劳、政府补助先后修建28个蓄水池、1口山平塘。现在2万多株五星枇杷、油桃等果树弥漫着扑鼻果香,50亩天竺桂等绿化苗圃绿意更浓,“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近3万人……
“来我这里除草、施肥、治虫、守护的群众最多时候一天达150人,加上管理人员,我每年支出的劳务费超过30万元。”罗盛元高兴地说,“荒山变成‘花果山’,我的投资见了效益,群众也得到实惠。”
  随行的省水土保持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各地都按照“水保夯基础、市场择品种、业主办产业、带农促增收”的思路,集中项目资金,引导社会投入,推行业主经营,对水保实行产业开发治理,“这种‘经果林+观光旅游+生态保护’的治理模式,已成为我省乃至西部地区水保建设的主要模式。”
  南部县水利局局长徐海将这一模式形象地比喻为“山顶戴帽子(生态林),山腰找票子(经果林),山脚保肚子(农用地)。”
  喜中亦有忧。“业主经营到底能走多远?”“如果业主开发效益不佳甚至亏损,水保工程质量和管护怎样保证?”“如果开发项目如黄花梨等品种被市场淘汰,已经成林的经果林怎么办?”
  考察组的担忧并非多余,“目前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确实存在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和生态治理的短期行为之间的矛盾,个别地方甚至将水土保持工程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专家建议,应改变当前水土保持治理标准的片面、单一性,以适应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合理投放资金,争取用相同的钱办更多的事,让更多未治理地区受益。
  ■文铭权本报记者夏先清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