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东圳水库是莆田人民的生命库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5年10月12日-13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南方红壤区福建科考组对莆田市东圳库区的水土流失和开发性治理的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组由水利部水保司原司长郭廷辅教高、长委水保局监测中心室主任李双喜高工、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土保持处臧贵敏工程师、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学震教高、副主任阮伏水博士、王新高工、杨永泉高工、郑誉寰工程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梁音、潘贤章、李德成3位博士,2位研究生陈守莉和宋歌,福建省农林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黄炎和教授、研究生王道坦,福建师大地理学院查轩教授,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站陈明华教高,福建省龙岩市林科所所长赵永建研究员、福建电视台2位记者、福建日报1位记者等25人组成。
    首先,科考组认真地听取了莆田市副市长、市水保委主任陈金杨先生介绍了莆田市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接着由市水利局副局长、市水保委主任陈金江作了莆田市东圳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会议由莆田市水利局局长张建华主持,参加单位莆田市和城厢区的农办、水利、水土、农业、林业、环保、国土资源、水文等局的分管领导、东圳水库管理局、常太镇政府分管领导等50多人参加。接下来,科考组考察了东圳库区利车村水土流失枇杷园、东太村水土保持科教示范点、长基村无明显流失农耕地、洋边村枇杷园水土流失及现代农业、莒溪片的土地整理,最后在库区的常太镇政府,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干群座谈会,其中有6-7位农民代表,参加人数约在50-60人之间。
 
 莆田市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情况介绍报告会
 莆田东圳库区常太镇镇政府内的干群座谈会
 
 库区地表裸露的枇杷园
  库区高标准梯田的果园
 
    据了解,东圳水库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木兰溪支流的延寿溪中游地带,1960年4月建成,库区总面积321km2,水库总库容4.35亿立米,正常蓄水位80.5米,正常水位面积17.8 km2,相应的库容2.83亿立米,是一座集灌溉、防洪、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水库,目前担负着莆田市近200万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莆田市社会经济和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因此说是莆田人民的生命库,是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
    东圳库区属于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壤以赤红壤、红壤为主,土层浅薄,山地土质以粗骨土居多;多年平均气温17-20℃,多年平均降雨量1710-1970mm,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递增。3-6月份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7-9月为台风雨季,降雨天数不多,但雨强大,极易造成突发性洪涝灾害,其雨量约占全年的30%左右。库区森林植被以人工马尾松、湿地松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砍林种果,在1995年以后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以枇杷为主,库区范围内共有52个行政村,人口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万,库区高密度的人口、频繁的农事活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根源。
    目前库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4.49 km2,占库区总面积的17%左右,其中果园的流失面积为28.93 km2,是流失总面积的53%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水库沿岸的环库村镇------常太镇,科考组根据这一特点,安排的科考路线是绕库一周,GPS显示距离大约50公里,发现水库周围基本上都开发成为枇杷园,据介绍常太镇果园面积高达8.3万亩,其中枇杷面积6.3万亩,是“中国枇杷第一乡”,“常太枇杷”已经名声远扬,畅销国内外,品质好,群众开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开发的初期,果园内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泥沙入库,泥沙中含有大量的未分解利用的化肥、农药,导致水体混浊和富营养化,这种现象开始出现在1997年,也就是大力开发果园后的第二年,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受9914号台风影响,暴雨量集中在1999年10月9日12:00-22:00,10小时流域平均雨强达42.3mm/h,雨量达423.1mm,占本次降雨的90%左右;雨峰出现在9日的17:00-20:00,流域平均最大3小时暴雨量达220.5mm,占本次降雨的50%左右,暴雨引发山洪暴发和上体滑坡,库区约有1370处发生泻溜,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污染物冲入水库,使整个水库在一夜之间变成一滩“黄河水”,悬浮物暴雨前的6 mg/L增至暴雨后的252 mg/L,浊度由1.4度增至500度以上,水库内36个监测点的总铁、总氮,7个监测点的总磷的含量(由0.019 mg/L增至0.36mg/L)超过了GHZB1-1999国家地表水环境III类标准。现在每逢暴雨过后,水体混浊现象依然会出现,并持续一段时间,水色出现不正常的“茶色”。但是,在1998年以前,莆田水环境监测中心对东圳水库水质进行的常规监测表明,水库水质一直良好,符合GB3838-88I类、II类水质标准,因此搞好库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水库水质的关键所在。
    科考组认为,开山造果是引起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在发展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在无序的状态下,受交通、劳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小气候等因素影响,枇杷一般种植在半山腰及上脚下,直到水库水位线,同时由于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水土保持工作,库区果园开发多位平台式,建园的水准不高,而且对库区原有的天然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土壤疏松、裸露,遇到暴雨冲刷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同样的立地条件下,开发时以坡改梯为主,石头梯埂,前有埂后有沟,田面有草覆盖,在水土保持科教示范点,起到了很好的保持水土效果,但工程投入很大,每亩投入大约2000-3000元左右,但是当地老百姓很难接受,特别是田面种草,老百姓认为与果树争肥,一般都进行除草。据调查,常太镇的农民2004年均纯收入仅4076元,显然,如此高强度的投入,当地农民承担不起,此外,库区的水土保持和水库水资源的保护,是一项投资大、效益长远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和省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是对那些标准不高的果园进行改造,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科考还发现:1)常太镇的土地面积基本上全在库区,为了保护水库水质,莆田市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将许多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因此,常太镇农民的利益受到了很多限制,比如:不能上山砍柴、水库不能养鱼,库边不能养猪,还必须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土壤保护,常太镇的4万多农民只有付出和奉献,不能直接从水库受益,鉴于此,许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据农户调查可知,外出打工的人口占20-30%左右,而真正的受益者是莆田市200万人,据说没有对常太镇人民做出任何补偿,农民怨气很大,科考组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给予以协调处理。2)现在的莆田市政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了保护好水源,将常太镇的4万多农民全部迁出库区,真正把库区给保护起来,其目的为了保护水库水质,可专家们认为:此种大规模的生态移民,难度很大,应该多方论证。3)库区现有项目的投入机制不完善,一般农业开发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制,中标的单位,进行统一操作,不注意水土保持工作,水保工程标准低,缺乏项目建成后的管护机制,比如:果园种草项目,项目建成后没有管护,部分农民水保意识不强,在项目区施用除草剂,使辛辛苦苦种植成活的百喜草又遭灭顶之灾。而且,中标公司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税,使本来较少的开发治理经费又减少了一部分。科考组一致建议:能否转变投资机制,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的坡改梯、种草项目,直接划归农民做,不要采取招标投标制,而采用建成后经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的方式,直接将资金补助给果农,以增加果农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南方红壤区福建组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