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生态治理昔日穷沟变金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10月27日讯 (通讯员 秦延安) 一道道坡一道道梁,到处是黄澄澄、红扑扑、金灿灿的一片,果满枝头,十里飘香,采摘果子的群众三五成群,闹闹嚷嚷,好不喜人,这是记者日前在陕西省武功县游凤镇龙王沟流域看到的情况。
龙王沟流域属武功县漆水河的支流,区内共有6个行政村8000多人口,总土地面积为10.7平方公里。其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主沟道长10公里,平均宽度1.8公里,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每年为1500-3500吨,属中度水土流失区。素有关中平原“白菜心”之称的游凤镇,昔日由于生态的破坏,使得荒草满坡,黄土裸露,被当地群众称为“一沟两塬,死水一滩”。由于尽是坡地,当地流传着“种地在人,收成在天”的俗语,亩均粮食产量不足200公斤,逢到春夏之际,禾苗经常枯死。
2003年,龙王沟被武功县列入水保生态治理项目。县水利局会同游凤镇,组织发动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并投入资金130万元,对龙王沟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在治理中,他们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工程、生物、耕作措施并用的原则,从实现流域治理由治理到开发协调并进的思路出发,在水保林的选择上,以梨、枣、核桃等杂果为主,既突出生态效益,又突出经济效益,力求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大的实惠。到2003年底,他们就种植水保林100公顷、经济林160公顷,改造基本农田480公顷,种草60公顷,新修生产道路10公里。
自从实施了龙王沟生态治理后,这里大变了样。经过两年的治理,龙王沟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据统计,仅梨、枣一项,亩产600公斤,就可为群众创收3000多元。
绿色诱人的自然景色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恶劣生态环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他们依地势打窖洞,建宾馆,修假山,放鱼苗,建起了龙王沟游乐园,开办了农家乐等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项目。今年70多岁的杨得顺老汉高兴地对记者说:“自小我就在沟里摸鱼摘酸枣,长大了在坡上种庄稼,一捆一捆的麦子往下扛,把罪受扎了。没料到老了老了,来了个“山川秀美”,咱这穷沟沟一下子变成了金沟沟,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