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十五”期间,青海省水土保持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东治西防”的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青海省共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2.17亿元,开展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生态修复、黑河源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黄河水保生态、雨水集流、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9.1平方公里,其中梯田1.145万公顷、造林4.44万公顷、种草1.4公顷、封育2.46万公顷,完成治沟骨干坝73座,淤地坝398座,小型水保工程2517项,开展综合治理小流域89条,完成生态修复1.4万平方公里。通过治理,取得了可喜成效:一是项目区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据达标验收的小流域资料汇总计算,东部农业区治理后的土地利用率由50%以下提高到70%,最高的达90%,未利用土地由50%以上减少到30%以下。二是改善了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水土流失严重的东部农业区,水平梯田由治理前占耕地的25%增加到50%以上,林草覆盖率由10%增加到30%以上。同时,60%以上的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三是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经过水保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以上,比治理前提高1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0元提高到1000多元,最高的可达2000元。四是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每年拦泥保土1000万吨以上,拦蓄径流0.8-1亿立方米,达标的小流域一般蓄水减沙效益达50%-60%。洪水发生率大幅下降,人畜伤亡、毁坏土地、河道淤塞等损失明显减少。五是源区天然草地牧草长势良好,鲜草产量和平均高度逐年增长,生态修复区内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达到了95%以上。
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乃至下游省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力支持了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