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新进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会议现场
 
代表翻阅监测报告
 
径流小区
 
卡口站
 
网络设备
 
    从2005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上获悉,自2001年以来,水土保持监测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效明显。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进展顺利。进入21世纪后,水利部为了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优先启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届时将形成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大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测总站(上海市不建设监测总站)及其对应的175个监测分站的建设、1065个监测点站点。
    一期工程建设于2003年启动,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1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测总站,以及与这些监测总站对应的100个监测分站。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布设水土流失观测和试验设施,配备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与传输设备,研制开发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培训监测技术人员等。
    在实施一期工程建设的同时,于2004年完成了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技术审查,有望在2006年基本完成。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方位多层次展开。2001年以来,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以及黄河源头区、塔里木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区、三峡库区、嘉陵江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源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区等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
    全面开展了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程、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吉林省国债项目等重点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和重点小流域效益监测。
    对西气东输工程、广东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河工程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及新建铁路、公路、电厂、水电站工程等200多个开发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
    另外,根据我国政府“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和“长治”工程建设的需要,长江水利委员会从1990年开始,组建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成了1个中心站,3个一级站,9个二级站,58个监测预警点,18个群策群防重点县。截至2004年底,成功预报和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10处。
    ——不同层次水土保持监测公告全面开展。2004年依法发布了《2003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全面系统地反映了200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进展情况。北京市从2001年起至今连续4年及时发布公报,四川省发布了2003年度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山西、福建、安徽、浙江、云南、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分别发布了2004年度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山东省公布了全省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成果。江西省公告了全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北京市门头沟区和福建省厦门市分别发布了2003年、2004年度的水土流失监测公告。
    ——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水利部发布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002年,水利部又在16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办法》中,规定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制度。2003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管理办法》;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测管理规定》;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暂行规定》、《山西省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信息管理暂行规定》,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规范管理得到不断加强。目前,在组织开展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资质认证工作中,先后有62个单位获得了甲级资格证书,49个单位获得乙级资格证书,有940人经培训考试取得了上岗证书。
    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也逐步加强。水利部组织制定并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设备条件》正在编制。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基础分类与编码、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与之相关的《水土保持试验技术规范》、《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正在抓紧修订。各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保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也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技术规定。如北京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编制完成的《北京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单元——小流域划分》,《坡地径流观测场观测规范》、《沟道控制站观测规范》,促进了小流域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四川省编制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泥沙简易分析方法》、《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小区建设标准》和《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生物多样性样方的设置与监测方法》。这些标准的制定,指导和促进了监测工作的规范开展。
    ——监测机构基本建立,监测队伍迅速壮大。目前,经各级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等7大流域机构的监测中心站,29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50个监测分站。全国各级监测机构现有专职人员2500多人。其中,博士35人,硕士96人,高级工程师450多人,工程师1500多人,专业涉及水土保持、水利、农业、林业、地理、遥感和计算机等,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水土保持监测队伍。同时加强了培训,几年来各级监测机构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各类监测技术培训班40多次,培训人员达3500多人次。
    ——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完成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辅助规划决策系统、基于Web的水土保持GIS系统和GPS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应用系统等开发。各流域机构和各省结合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发了一批应用系统。如基于GIS和Web技术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信息网络发布系统,基于3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黄河流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和黄河源区三维可视化查询系统,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江苏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湖北省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系统、重庆三峡库区滑坡泥石流预警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数据库和公务管理系统。
    目前全国建成的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数据总量达1100GB,初步形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数据库系统,为实现水土保持信息化奠定了基础。结合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全国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初步建立了长江三峡库区、黄土高原区、环京津风沙源区、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等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数据库。各地也积极建立本辖区数据库,天津市建立了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江西省建立了水土流失基础数据库,福建省建立了全省山地水土流失现状数据库。
    ——技术研发、推广和交流进一步深入和扩大。在黄土高原地区、东北黑土区、华北山丘区、南方丘陵区等不同类型区,开展了不同尺度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积极组织开展3S技术大赛、研讨会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推广3S技术应用。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软件公司,研发了一批水土保持应用软件。
   水利部实施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重大行业3S水土保持应用示范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了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流失监测3S技术引进项目,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了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系统技术引进项目,松辽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土地退化预警研究。各省也在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监控技术、土壤侵蚀模型、效益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专题研究工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