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五年退耕还林阻拦北京沙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环京津贫困带”调查的第三站———丰宁满族自治县,距北京城区180公里,和北京的延庆、怀柔交界。辖9镇17乡,总人口38万,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5%.
  丰宁原是历史记载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宝地,现已成为沙化最严重的地区。1999年
,丰宁沙丘离北京最近处只有18公里,并且正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北京逼近。

  近些年来,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已成为丰宁的发展战略之一。

满地黄沙的背后,是一人多高的树木。丰宁5年来植树造林200万亩,为北京阻挡了沙尘暴的源头。

村民曹凤超一家的早餐是土豆、烙饼和白开水。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多如此。去年,丰宁人均年收入1412元。

村民家中悬挂着茅硕拍摄的照片。因为这组照片,这个“被黄沙围困的村庄”才为公众所知。

  “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丰宁人如此形容当年风沙过后的景象。
  丰宁地处北京上风口,距怀柔界仅18公里,是内蒙古风沙南侵的通道,被认为是北京沙尘暴源头之一。
  2000年,一篇关于当地风沙肆虐的报道将丰宁榔头沟村推向公众视野,丰宁治沙由此开始。5年过去了,数字也许可以说明丰宁治沙的成果:5年前,沙尘暴每年光顾北京10多次,可现在却难得见到1次。
  被黄沙围困的村庄
  丰宁小坝子乡榔头沟村,有一块被村民称为广场的地方,约100平方米的地面上堆满黄沙。
  “5年前,小坝子乡周围全是这个样子。”住在广场旁边的村民李勤说,那时沙子已经堆到了她家的房檐上。在这里生活了20年的她描述,春夏天风一吹起来,经常是三五米外就看不见人了,大家都关好房门,待在家里。她指着自己的一间五平方米左右的平房说,原来这间屋子没有安门,每次屋里肯定是大半屋子的沙子。等风沙一停,大家都要去找人拉沙子。
  “沙子埋住了道路,盖住了房屋,亲戚们就一起轮番为各家运沙子,用板车把沙子拉到村外的坑里。”李勤的亲戚张桂福说,当年每隔几天就得向外运一回沙子。
  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叶国春提供的数字是,截至2000年,丰宁仅绿化了四五十万亩土地,不足丰宁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丰宁大规模治理风沙的开始,源于一位记者的到来。2000年的一天,《中国经营报》记者茅硕用相机拍下了“被黄沙围困的村庄”,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000年5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赴榔头沟村考察。叶国春说,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回忆,朱镕基在小坝子乡表情严肃,当即要求各部门做好治沙绿化工作,做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建设绿色屏障势在必行”的指示。丰宁38万人民从此打响了防沙治沙战役。
  五年治沙的成果
  2005年10月24日,小坝子乡榔头沟村沙土广场周围,已经都是一人高的杨树和覆盖住地面的矮草,由于这里已近初冬,树叶均已凋落,草已干枯,但明显的是,沙土已经被“粘”在了地面上。
  “太难了,这些树可不是一遍就能种起来的。”丰宁林业局办公室王剑锋说,因为土地条件极其恶劣,绿化时要从别处拉土、浇水,种上黄河柳、沙棘等耐旱植物,等它们长住了,再种山杏等树木。第一次在沙土上种100棵树,最多只能成活八九棵,因此,必须在沙土上种第二遍、第三遍……要想整片的树木全部成活,没有五六遍是不成的。而且那个时候风沙很大,为种树提前一天挖好的坑,第二天就会被吹起的风沙填平。
  王剑锋说,5年来丰宁共植树造林20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现在丰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0%。丰宁宣传部科长焦春江介绍,现在,榔头沟村惟一保留下来的沙滩,已经成为全县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
  “种树就是好,今年是俺家头一回没向屋外运沙子。”榔头沟村李勤说,榔头沟村今年第一次没有遭遇沙土的侵袭。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消息,2004年,北京地区发生了13次大风过程,但真正形成沙尘天气的只有3次。今年的沙尘天气更少,到9月尽管已发生11次大风过程,但还没有形成一次沙尘天气。
  退耕还林的代价
  李勤慢慢地将柴火塞进放在门口的地灶,缭绕的烟雾立刻升起来。地灶是石头堆砌的,“买不起砖。”李勤指着六间石头房子说,家里惟一的一件电器是电视。
  李勤家本有9亩多地,但其中6亩退耕还林,剩下的3亩种上了玉米。她掐指一算,每亩地最多能收获七八百斤玉米,每亩能卖个300多元钱,仅靠这几亩庄稼,日子过得很紧张,“顶多够吃饭,没零花。”几年前,李勤的丈夫宋安民和两个儿子都到北京打工,两个做冷库保管,一个做保安。
  “退耕还林还涉及了很多问题,比如无法种植农作物。”王剑锋说,为实施绿化工程,丰宁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舍饲圈养等综合措施,但如此一来,村民们收入大打折扣,只好纷纷锁门外出打工,全县38万人中,常年在外打工的估计有2万人。
  按照政策,退耕还林的土地,每亩每年补助160元,种植用材林共补助8年,种植经济林共补助5年。王剑锋说,这笔钱,全部由国债支付,不会对地方财政造成负担。
  “8年以后怎么办?”村民李勤担忧,以后没有了补助,家里的收入就更少了。
  生态恢复的资金来源
  为了使条件恶劣的农民彻底改变生活条件,丰宁还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
  县城北部几十里的平原上,有一片结构统一的瓦房,按排编上了号码。住在这里的高志山老人说,他是2003年搬到这里来的,家里共5口人,根据当地政策,这三间大瓦房花了1万多块钱就买了下来。
  从山上搬下来后,高志山养了37头奶牛,但由于去年奶牛市场不景气,现在只留下6头,现在每头牛一天能赚20块钱,“比种地强多了。”老人指着家里的电视冰箱说,他对现在的生活基本满意。
  丰宁宣传部焦春江科长说,像高志山这样的农民眼光开阔,脑筋灵活,属于农村中的佼佼者,但从全县看,大多农民生活还极其贫困。2004年,丰宁财政收入刚刚突破1亿,人均年收入1412元。
  一个让丰宁人兴奋的消息是,按照《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国家将为丰宁投入8.74亿元资金,用于农业节水、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等项目。目前阶段,2亿多元资金基本全部到位。
  “与损失相比,这些帮助治标不治本。”丰宁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叶国春直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使农民们脱贫致富、改变生活方式,使上下游之间从生态依存向经济互补转变,达到两地共赢。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