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年喜看生态富民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坝地成了我们村的救命田。”山西省运城市邵村支书邵大有感慨地说。今年,运城市遭受大旱,由于邵村没有灌溉条件,旱地小麦几乎绝收,而村里近年淤成的300多亩坝地仍达到亩产350公斤的好收成。
为使黄河减沙、三晋秀美、人民致富,多年来,山西省大搞淤地坝建设,发展坝系生态工程,不但有效拦截了入黄泥沙,加快了生态恢复,而且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为使黄河减沙、三晋秀美、人民致富,多年来,山西省大搞淤地坝建设,发展坝系生态工程,不但有效拦截了入黄泥沙,加快了生态恢复,而且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天旱坝地不旱
筑坝拦泥沙,淤地造良田。在沟道内修筑淤地坝,不但可以拦截入河泥沙,而且可以淤土造地、集水灌溉,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措施,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汾西县的康和沟流域经过20多年打坝淤地,在48.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修筑各类淤地坝417座,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坝系,目前共有坝地面积5650亩。今年,康和沟遭遇大旱,流域内7560亩坡地平均亩产只有105公斤,而坝地平均亩产高达550公斤。整个流域内粮食总产390余万公斤,坝地的粮食产量占到近80%。2003年汾西县粮食总产量为5680万公斤,而沟坝地的粮食产量就达到2800万公斤,占全县耕地面积近1/6的沟坝地上收获了全县一半的粮食产量。汾西县水利局副局长阎有才说:“仅坝地一项,可使全县农民年均增收100~200元。”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把建设淤地坝作为山丘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坝系生态工程为山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离石市任家沟坝系建成后,大力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机械耕作、秸秆还田等农业新技术,使坝地玉米亩产达到900公斤。流域内耕地面积由过去的1万多亩减少到5200亩;粮食总产由过去的45万公斤增加到100多万公斤,林草地面积由过去的1.6万亩扩大到2.2万亩。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集约化经营,使每户能腾出1个劳力开展多种经营。
据统计,山西省目前已发展沟坝地260万亩,这些坝地面积虽然仅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5%,但产粮却高达10亿公斤,占全省年均总产量的10.4%。坝地建设在全省农业生产领域已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
汾西县的康和沟流域经过20多年打坝淤地,在48.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修筑各类淤地坝417座,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坝系,目前共有坝地面积5650亩。今年,康和沟遭遇大旱,流域内7560亩坡地平均亩产只有105公斤,而坝地平均亩产高达550公斤。整个流域内粮食总产390余万公斤,坝地的粮食产量占到近80%。2003年汾西县粮食总产量为5680万公斤,而沟坝地的粮食产量就达到2800万公斤,占全县耕地面积近1/6的沟坝地上收获了全县一半的粮食产量。汾西县水利局副局长阎有才说:“仅坝地一项,可使全县农民年均增收100~200元。”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把建设淤地坝作为山丘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坝系生态工程为山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离石市任家沟坝系建成后,大力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机械耕作、秸秆还田等农业新技术,使坝地玉米亩产达到900公斤。流域内耕地面积由过去的1万多亩减少到5200亩;粮食总产由过去的45万公斤增加到100多万公斤,林草地面积由过去的1.6万亩扩大到2.2万亩。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集约化经营,使每户能腾出1个劳力开展多种经营。
据统计,山西省目前已发展沟坝地260万亩,这些坝地面积虽然仅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5%,但产粮却高达10亿公斤,占全省年均总产量的10.4%。坝地建设在全省农业生产领域已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
拦沙重塑山川
山西是黄河的输沙大户,平均每年向黄河和海河输沙4.56亿吨,这不仅加剧了黄河的泥沙淤积,而且使三晋大地生态更加恶劣,土地更加贫瘠。经过几十年不断努力,山西省已建成淤地坝42050座,平均每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27座淤地坝。这些淤地坝总库容33.19亿立方米,已拦沙21.2亿吨。
淤地坝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拦泥保水效益和促进退耕还林两方面。修建于千沟万壑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泥沙的下泄,抬高沟床,稳定沟坡,如一道道人工屏障控制了水土流失。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坝系生态工程形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为退耕还林后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基地。
乡宁县龙鼻小流域总面积65平方公里,区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来,根据本流域的来水来沙特点及沟道特征,龙鼻小流域内共建起了骨干坝4座、中型坝2座、小型坝5座,形成了完善的坝系工程框架,可控制流域总面积的75%,在设计年限内,坝系可拦蓄泥沙673万立方米,淤地3319亩。流域内初步实现了土不下坡、水不出沟,米粮下川、林草上山。
淤地坝工程的建成,还可有效减轻沟道洪水的危害,起到保护下游村庄、耕地的作用,坝顶可作为连通乡村级道路的桥梁。2003年,盐湖区投资60余万元在邵村沟建设了一处骨干坝工程。今年7月上旬,上游的稷王山连降暴雨,山洪下泄,邵村沟流域水量骤增,该骨干坝发挥了防洪保安作用,使下游的上郭、苏村安全度汛,同时蓄水10万立方米。过去盐湖区杨家门和鸭河两村,由于一沟阻隔,交通十分不便。杨家门骨干坝跨沟建成后,方便了两村之间的交往,而且使鸭河村的山货能及时运出。
淤地坝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拦泥保水效益和促进退耕还林两方面。修建于千沟万壑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泥沙的下泄,抬高沟床,稳定沟坡,如一道道人工屏障控制了水土流失。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坝系生态工程形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为退耕还林后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基地。
乡宁县龙鼻小流域总面积65平方公里,区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来,根据本流域的来水来沙特点及沟道特征,龙鼻小流域内共建起了骨干坝4座、中型坝2座、小型坝5座,形成了完善的坝系工程框架,可控制流域总面积的75%,在设计年限内,坝系可拦蓄泥沙673万立方米,淤地3319亩。流域内初步实现了土不下坡、水不出沟,米粮下川、林草上山。
淤地坝工程的建成,还可有效减轻沟道洪水的危害,起到保护下游村庄、耕地的作用,坝顶可作为连通乡村级道路的桥梁。2003年,盐湖区投资60余万元在邵村沟建设了一处骨干坝工程。今年7月上旬,上游的稷王山连降暴雨,山洪下泄,邵村沟流域水量骤增,该骨干坝发挥了防洪保安作用,使下游的上郭、苏村安全度汛,同时蓄水10万立方米。过去盐湖区杨家门和鸭河两村,由于一沟阻隔,交通十分不便。杨家门骨干坝跨沟建成后,方便了两村之间的交往,而且使鸭河村的山货能及时运出。
建坝容易护坝难
2003年以来,山西省提出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护的坝系生态工程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了淤地坝建设力度,全省每年淤地坝建设总投入达1亿多元。3年间,全省共建成淤地坝1884座,完成总投资45830万元。按规划,2003~2020年,在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入黄支流,要建成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规划总投资226亿元,建设淤地坝37291座。
建坝容易管护难。要使数万座淤地坝持续发挥效益,必须建立良好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多年来,山西省在淤地坝管护中,已经总结出提留岁修基金、拍卖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管理、创办实体、股份合作等多种管护形式。这些形式,在以往小规模的淤地坝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2003年6月,临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行护坝田制度,加强淤地坝工程管理的意见》,要求受益者必须从淤地坝新增耕地中划出一定面积,按照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作为淤地坝管理和维修资金来源,实行以田养坝。目前,全市所有大型淤地坝全部落实了“护坝田”制度,中型淤地坝有60%落实了“护坝田”制度,已筹集专项维护资金21万元。山西省水利厅及时推广了临汾的经验,3年来,全省各类护坝机制进一步发展。
乡宁县在西廒沟坝系工程建设中,通过建立护坝基地初步解决了流域内3座骨干坝和12座中小型坝的管护基金问题。西廒沟护坝基地由150亩坝地、一个鱼塘、一个养猪场组成。乡宁县水保站建成这个基地之后,以一亩坝地80元的价格承包给东廒村村民陈根量经营,年回收资金1.2万元,全部用于工程管护。
建坝容易管护难。要使数万座淤地坝持续发挥效益,必须建立良好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多年来,山西省在淤地坝管护中,已经总结出提留岁修基金、拍卖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管理、创办实体、股份合作等多种管护形式。这些形式,在以往小规模的淤地坝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2003年6月,临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行护坝田制度,加强淤地坝工程管理的意见》,要求受益者必须从淤地坝新增耕地中划出一定面积,按照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作为淤地坝管理和维修资金来源,实行以田养坝。目前,全市所有大型淤地坝全部落实了“护坝田”制度,中型淤地坝有60%落实了“护坝田”制度,已筹集专项维护资金21万元。山西省水利厅及时推广了临汾的经验,3年来,全省各类护坝机制进一步发展。
乡宁县在西廒沟坝系工程建设中,通过建立护坝基地初步解决了流域内3座骨干坝和12座中小型坝的管护基金问题。西廒沟护坝基地由150亩坝地、一个鱼塘、一个养猪场组成。乡宁县水保站建成这个基地之后,以一亩坝地80元的价格承包给东廒村村民陈根量经营,年回收资金1.2万元,全部用于工程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