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委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加大投入,在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近日召开的长江委信息和工作会议给予了充分肯定。
长江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等4片首批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随着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日益显出其重要性。为此,长江委水土保持局从水土保持规划信息管理入手,将工程管理、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和科学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提高了决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信息化推动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现代化,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服务。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重点,为“长治”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从1988年开始,即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为支撑点,探索信息管理的新路子。水土保持规划的信息源采用卫星遥感影像,经解译、校核后作为规划基础数据,极大的提高了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编制效率,也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打下了基础,对管理“长治”工程第一期小流域的重点治理发挥了有效的作用。随着“长治”工程防治范围的扩展,针对小流域初步设计的任务重,时间紧的现实问题,为了提高小流域初步设计的工作效力,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开发研究了小流域初步设计辅助软件,从“长治”工程第六期小流域初步设计工作中开始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重点县的规划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是强化滑坡泥石流信息管理,为防灾减灾服务。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为使数据获取规范,监测预警科学,一是开展对监测资料的获取、整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心站编制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技术手册》对数据获取作了详细规定,对预警系统的技术管理人员及监测人员进行了监测资料整编培训,对各站点历年监测资料的整编提出了规范、系统要求。二是制定完善了规章制度。各站点先后制定了《监测点工作制度》、《监测员岗位责任制》、《汛期值班制度》、《仪器操作规程》、《资料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证了预警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目标发展。三是开发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监测数据系统化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各乡监测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商报、查询和统计分析,适应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三是注重监测系统建设,为流域水土保持服务。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列为一期工程的建设重点,在设备、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支持,同时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的机构、队伍、技术力量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加强,这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遇。
四是安排专项资金,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开展。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多方争取拓宽资金渠道,每年都安排200万元以上资金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适时安排经费进行监测设施维修、更新,流域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自2000年起,利用“3S”技术,组织完成了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嘉陵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等跨省市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监测工作,完成了三峡库区人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第二次滑坡、泥石流调查。在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本底数据库外,针对所完成的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建立相应的GIS数据库,实现对监测成果统一管理。目前,已经建立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本底数据库(1995年)》、《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GIS数据库》、《三峡工程建设水土流失调查GIS数据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GIS数据库》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第二次滑坡、泥石流调查GIS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有利于量化、细化并夯实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基础,为维系长江优良生态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建立了长江水土保持网,广泛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及时交流水土保持的信息,让社会各界关心水土保持,支持水土保持,重视水土保持,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