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惠及农民的实事 和谐农村的大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周益萍
水土保持,以土壤为载体,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为手段,以拦沙保土蓄水、增加林草覆盖为形式,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在“四荒”开发和方兴未艾的新农村建设中,实实在在地让农民享受了实惠,成为建设和谐农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以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居住环境质量。
多年来,赣州市水土保持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中,与开发相结合,连片实施,规模效应,发挥了生态建设的主体作用。该市70%的农民居住在丘陵山区,有依山傍水的建房特点,各县(市)水保局因势利导,把山、水、田、林、路、草、房、园统一规划,制定了以道路为线、以村落为点、以山坡为面的工程实施和绿化模式,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溪畔池边、公共休闲场所大力发展“小茶园、小树园、小果园”,形成了“户成园、村成片、山头成规模”的绿化格局,庭园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山坡的绿妆,构成了赣南农村满眼翠绿的美景。
开发建设项目动土量大,极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赣州市水保部门严格要求业主遵循“三同时”制度,达到“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脐橙产业”是赣州市培植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荒山开发。以前,从山脚到山顶的机械挖掘,使山地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针对这种情况,赣州市水保局要求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山地开发中搞好水土保持的意见”,制定了脐橙开发中的水保设施标准,要求集中连片达1.33公顷的果园开发都要编报水保方案,确保果园达到小雨水不出沟、大雨水不出园的目标,道路、沟道、梯面、坝壁等裸露地种植百喜草,目前,凡建园3—5年的果园都达到了果树青青、绿草茵茵的效果,脐橙园已成为赣州广大农村的环境新景点,绿化新亮点,经济增长点。
赣州市前后实施了20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中采取的封育保护、水保林补植、经果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在各种治理措施和投入资金中所占的比例达50%—70%,经过5年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率都达到75%以上,为小流域生态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森林植被对空气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每公顷的松林每年可滞留空气中的灰尘达36.4吨,绿化地的减尘率达37%—60%,治理后的小流域成了一个天然氧吧。水土保持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居住的环境质量,而且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不断提高群众收入。
赣州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优势在山,潜力在山,而各种程度不同的侵蚀劣地也分布在这些丘陵山地上。为解决这一对矛盾,在实践中,各县(市)水保局因地制宜地总结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培植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的路子,通过种养结合、以短养长、以奖代补,制订优惠政策、捆绑涉农资金的办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资金来源问题,采取服务指导等措施解决技能缺乏问题,调动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同时,按照“治理一条小流域,开发一块‘猪—沼—果’模式果业基地,创办一个股份制经济实体,建立一支管理队伍,致富一方群众”的办法,把基地建在流域上,培训跟着产业转,示范引导群众从事开发治理,培训群众提高实用操作技能,拓宽群众致富门路。截止2005年底,全市治理开发的果业面积达222.8万亩,果业第一产业产值18亿元,农民从果业中人均获得纯收入208元。在安远县,按照“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生态粮仓”的工作思路,全县人均已达1亩果,把“生态立县”、“果业富民”的目标变为现实,一批批农户依靠治理荒山、开发果业走上了富裕之路。在于都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该县“奶牛工程”,在荒山、荒坡上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现在,该县的“高山青草奶”已唱响全市,成为该市的一个主要牛奶品牌,开发治理的良好经济效益,使得全市的荒山资源成为“香饽饽”,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创业园。
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水保防护体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首先以侵蚀沟为治理对象,安排工程措施,防止泥沙下泄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侵蚀基准,防止溯源侵蚀,达到固本的目标;其次以坡面为治理对象,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拦、种、改、盖”配套使用,即用工程措施截短坡长拦蓄径流,种植树草,增加植被,改良土壤,提高植被覆盖,“封、管、防、治”四管齐下,构筑山顶坡面和沟道“三道防线”。水保综合措施不但降低土壤侵蚀量,减少有机质的流失,保证农作物的基本养分,而且良好的水保防护体系充分发挥着雨天能吸、干旱能排的功效,提高了防洪抗旱效益。据测定,良好森林植被下的土壤最大储水量大约是低质次生林下土壤的4倍,森林可以把30%的雨水通过草木根系和松散土层变成地下水。水保的工程措施在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水流对泥土冲刷的同时,能有效地蓄水,增强土层和植物的水分需要。以竹节水平沟为例,50cm×50cm标准设计的环山竹节水平沟可以确保24小时降雨154mm水不下山,1亩山地这种标准的水平沟可以蓄水41.75立方,20—150公顷山地开挖的这种沟就相当于一座小(二)型水库的蓄水功能。据对宁都县2001年开始治理的老溪河小流域进行的调查显示,该小流域由于采取以竹节水平沟为主,乔灌草一起上的综合措施,2003年虽然遇上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但山泉水仍然充沛,确保了690亩农田全部栽上了二晚。
水保措施通过减少土壤侵蚀量,提高土壤营养成分,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了基本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在龙南县渡江小流域有一个大布村,以前由于光山秃岭,水源枯萎,使得很多水田变旱地,通过完善水保综合措施,现在很多旱地变成了水田,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同时,山上的开发治理也从零发展到2000多亩,开发种植的脐橙使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做好了山上文章,群众又放开手脚进行田间的产业结构调整,种桑养蚕一直是该村村民的好习惯,现在群众依靠脐橙和蚕桑两大支柱产业,已过上了好日子,近几年的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40%—60%。
以建设清洁小流域为目标,减少面源污染,确保农民的饮用水安全。
赣南水保措施中的疏林补植,多以乔木阔叶林为主,它起着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对水份的入渗率,增加水源涵养的功效。如植物措施中,通过树冠截雨、枯枝落叶层吸水、林地土壤增加透水“三道防线”,增加水源涵养。同时,水保林把地表水转为地下水,土壤对水质起着过滤和清洁的作用,土壤侵蚀量的减少,也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等养分的流失,从而减少了化肥施用量。赣州市各县(市)水保局围绕群众喝上安全水、用上卫生厕的目标,着力构建清洁小流域。他们通过在远山区补植水保林、采取封育保护;对山坡、沟谷和湖库实施综合治理,建立良好的水保防护体系,使雨水入库前经过生物漫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无公害生态农业,推广“猪+沼+果(菜、鱼)”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使用沼液、沼渣等无机肥和低残、无公害化农药;捆绑涉农资金建好垃圾池和垃圾焚烧场所等措施,在小流域内让100%的农户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或山泉水,100%的农户用上无公害的公厕或户厕,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农业和生活的面源污染,使农民的饮用水安全有了保 障。
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帮助农民拓宽务工面,不断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政府搭台、水保导演、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公益性事业,只有不断增强群众的水保意识,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开发治理,才能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农村,对于40—50多岁的农民来说是最不容易寻找工作的年龄,外出没人要,务工没专长,赣州各县(市)水保局通过建设精品小流域,对农民进行传、帮、带,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据测算,1.7公顷的脐橙园需要一个专职管理人员,加上季节性修枝、扩穴、采摘及运输、销售,1.7公顷的脐橙园可以为1.5个劳动力提供职位。龙南县黄沙村是该县人口、土地都少的偏僻地,也是该县稀土面积大、储量最多的“大村”。俗话说“靠山吃山”,以前群众“要致富,开稀土”,随着稀土资源的减少、开采工艺的改进和稀土资源的整合,很多群众都从稀土矿中“失业”,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针对这种情况,该村管委会和县水保局一起,以小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捆绑各种扶农资金,帮助该村实现了人均1亩果的目标。2005年转移民工到山上,务工工资就达78万元。如今,全村老少忙在山上、田里,乐在果树、粮食丰收的喜悦中。
在宣传教育中,各县(市)水保局把水土流失的警示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触目惊心的水土流失现状和综合治理后的良好生态环境对比,提高群众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强化群众关心环境、关注水保、关怀大地的责任意识。农民在宣传教育中接受了生态文明的观念,懂得了生态物质化、物质生态化,用生态的标准和视角来建设家园、求得发展和享受生活的道理。
开发治理充实了群众的钱袋,宣传教育和亲历亲为的实践丰富了群众的脑袋。在开发治理中,种养都需要科学知识,特别是规模化的种养,实用操作技术对收入的多少起到关键性作用,这种内在需要催促群众学知识、掌握技能,由此减少了因闲聊无事而聚众赌博、打架斗殴引发的社会治安事件。同时,开发治理也壮大了村级经济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赣州市农村的很多村民委员会都存在着资金短缺、办公条件差的状况,随着“四荒”资源开发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村委会可从中收取每亩10元—40元的管理费,村级收入的增长,提高了村委会建设公益事业的自主权和支配权,也提高了村委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仅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也由此融洽了干群关系、邻里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笔者:赣州市水保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