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奋力实施农发水保工程 全面打造山川秀美新平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平昌县2004年~2005年农发水保工程实施综述
 
  平昌,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人多地少,垦殖率高,严重的水土流失一直是制约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障碍。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4年至2005年全面实施了农发水保项目,全县人民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机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干劲,聚集在长治的绿色旗帜下,在外朗沟、大桥沟、双桥沟等3条小流域内高标准起动了新一期“长治”工程,两年来,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 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两年来,在双桥沟、大桥沟、外郎沟三条流域实施综合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占下达任务的100%。其中:坡改梯333.3公顷(石坎72 公顷,土坎261.3公顷);营造水保林1152.7公顷(用材林527.2公顷,薪炭林625.5公顷);栽植经果林542公顷(经济林411.3公顷,果木林130.7公顷);封禁治理2523.4公顷;保土耕作448.6公顷;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4.6万方:塘堰4座,蓄水池145口,沉沙凼742个,排灌沟渠79.3公里(截排水沟50.8公里,渠道28.5 公里),道路14.5公里。共动用土石方127.5万方,其中石方10.71万方,土方117.09万方,投入工日71.5万个。
  (二) 项目资金合理开支
  两年项目总投资1543.2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 450万元(中央 300万元,省级135万元,市级15万元)。工程措施开支302.94万元,占 67.3 %(坡改梯 132.2万元,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170.74 万元);植物措施开支98.26万元,占21.8%(水保林30.34万元,经果林60.35万元,封禁治理7.57万元);独立费用48.8万元,占10.9%(前期工作费9万元,科技支撑费36万元,监理费3.8万元)。
  (三)预防监督规范有序
  我县始终坚持以《水土保持法》统揽全局,将预防监督作为水保工作的核心。法规制度不断完善,执法体系进一步健全,“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不断落实,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编报方案24个,审批方案22个,征收水保规费43.6万元,查处违法案件16件。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355万元。严肃查处了土兴场镇开发、平泻公路、西兴砖厂、大林村砂石场等人为水土流失案件,为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巩固了治理成果,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四)民营水保蓬勃发展
  我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配套完善各项制度,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一个安全、轻松的经营环境,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并引导民营水保走向健康、规范、快速发展的轨道。涌现了以四川科威果业公司、星光绿色食品园为代表的民营水保大户52家,投入资金3000万元,治理开发“四荒”1100公顷,业主参与治理开发模式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五)科技示范效果显著
  我们在元山镇钟岭村大力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发展优质黄金梨30公顷,以水果产业为龙头,立体开发,综合经营,打造绿色产业。推广密植、速生、丰产、无公害及优质管理技术,推广坡面水系,合理布设塘、池、凼、渠、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提高用水效率。示范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示范园,引导当地农户发展黄金梨,每年培训周边群众500人次以上,将钟岭村建成全县的科技示范园、无公害绿色产业示范园、三高农业示范园。
  (六)建管机制不断创新
  完善投入机制,整合项目资源,打捆集中使用,形成“政府协调、水保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建生态的局面。强化建设机制,推行工程预决算制、用工承诺制、县级报帐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公示制等,特别是用工承诺制、公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对水土保持实行目标考核与专项督查,把年度检查评比作为一项制度常抓不懈,奖优罚劣,形成赶超比先的工作格局。
  二、综合治理成效
  经过两年综合治理,使治理区地增产,人增收,河山添春色,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在经济效益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区经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经济收入稳步提高。粮食产量从治理前的1940万公斤增加到2226万公斤,粮食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农业总产值从治理前的5487.5万元增加到7904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1300元提高到1821元。80%的农户告别了贫困,步入了文明富裕的发展道路。
  (二) 在生态效益上,促进了生态良性发展
  两年来,水土流失面积从53.6 平方公里减少到22.7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从22.21万吨减少到6.34万吨,减蚀率71.5%,各项措施年拦蓄径流1169万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41%提高到55%。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在社会效益上,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把水保同新村建设、结构调整、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实行改房、改厕、改灶、改圈、改水,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建起了新农村。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广大人民群众赞誉水土保持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致富工程”。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搞好宣传
  平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保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发水保项目领导小组,把水保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来抓。下发了《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从目督办、水利局、财政局抽工作人员组成水保工作专项督查组,开展联合检查,凡是水保工作不力的部门、乡镇,在年终评选先进时一票否决,并限期整改。我们切实加强了《水土保持法》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标语等形式向全社会宣传。注重治理前后的对比宣传,治理区与非治理区的对比宣传,通过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和鼓舞广大群众,使项目区群众的法制观念及水保意识明显增强,为开展综合治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严格招标,全程公示
  我县在实施农发水保项目过程中,将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及经果林苗木采购,向社会公开招标,由水利、计委、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评标委员会严格评标,实行阳光操作,增加了工程透明度,杜绝了人情工程,保证了工程质量。我们把项目性质、实施范围、工程造价、建设工期、补助标准、投工投劳等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让农民享有对工程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建议权,并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监督。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三)科学规划,规模治理
  项目实施前,我县从相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逐村逐社逐地块调查,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农耕措施并举,形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格局。打破行政区划、产业界限,以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实行产业带动,把经济果木林、生态旅游、科技示范园作为水保开发主体产业,贯穿综合治理始终,带动项目区经济发展。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分三种类型进行指导。脱贫致富型,如大桥沟流域芙蓉村,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粮食产量为主;小康示范型,如双桥沟流域钟岭村,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果林,建立永久性支柱产业;庭园水保型,如外郎沟流域前锋村,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群众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措施配置上,注意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让老百姓近有甜头,远有盼头。通过推广这些有效的治理模式,使项目区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五)明晰产权,加强管护
  对验收合格的水土保持设施依据性质、受益大小,我县均与治理成果所在地的村、社、户签订治理成果移交书,明确治理成果的名称、范围、面积、数量、管护要求。依据各项治理成果的管护特点,制定发放管护手册,做到管护人明确,管护任务明确,管护职责明确。同时,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把治理成果的管护,列入预防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法督查破坏治理成果的行为,保障治理成果。
  四、存在的问题
  受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我县水保科研经费缺乏,基础数据落后,
科研成果太少。刚开展的监测工作,设施陈旧,监测因子单一,实验效果不明显;水保工程建成后,移交当地村社、群众自行管理,工程移交后,无法形成约束机制,管理粗放,影响水保效益的持续发挥;地方经济社会条件差,县级财政溃乏,地方匹配比较困难。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 继续推广和完善脱贫致富型、小康示范型、人居庭园型等治理模式,以农发水保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全面推行和完善以下管理制度: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施工合同制、投工承诺制、农户参与制、公示制、县级报帐制、质量终身制、成果移交制;
  (三)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强化项目管理和群众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素质,增大科技含量,为项目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益;
  () 全面清理县域内所有开发建设项目,检查“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必须有水保部门参与,并实行水保方案一票否决,推动我县预防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平昌县水土保持局:唐峥嵘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