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一侵蚀沟”旧貌换新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闻提示:
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西有条大沟,当地人称南大沟。南大沟长1.5公里,平均深度53米,有支沟15条,流域面积91公顷。南大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典型的侵蚀沟,可称“东北第一侵蚀沟”,被列为国家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去年3月,南大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同年11月,工程基本结束。今年,南大沟将重点进行生态规划。
在南大沟旧貌换新颜之际,我们用沉重的笔揭开这块“伤疤”,目的是让人们在享受治理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曾经的伤痛,把“水土保持”这四个字在脑海里印得深一点,再深一点……
莺飞草长的季节还没来到,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的农民已经开始在头脑中勾勒这样一幅美丽画面:南大沟绿草如茵,林木葱葱,微风拂过,处处生机无限,城里人把这儿当成旅游的“宝地”,纷纷驱车来此观赏风景,一直寂寞的南大沟变得热热闹闹……
在憧憬美好前景的同时,相信许许多多当地农民永远不会忘记南大沟曾给他们带来的一次又一次揪心的痛。
三次搬迁,南大沟是条“害人沟”
今年92岁的李世眠老人打小就在南城子屯居住。用他的话说,他是这条沟的见证人。这位老人说,他小的时候,这条沟还是一条小河沟,每逢下大雨才会有水流过,人们放猪放马都喜欢到这里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沟越来越大,解放前南大沟开始吞噬土地、粮食和农民养的牲畜、家禽。住在屯子西头的几家开始向东500米处迁居,没用两年的时间,几乎整个村子全被这条沟逼得搬了一次家。
81岁的张福老汉也与南大沟打过一次“交道”。“我小时候在这里放猪,有一次,一没留神两头猪一起掉进沟里。这沟太深了,我没能找回猪,晚上回家后还挨了打。”说起如今面貌一新的南大沟,老人言语间流露着喜悦。他说现在好了,去年这里进了工程队,治理了一条主沟,这条最大的沟已经有形有样,再不能“作威作福”了。
合心村党总支书记李凤山说:“南城子屯过去搬迁过三次,这真是条‘害人沟’呀!”说到这里,老书记有点激动,“在建国初期,屯里人开始了第一次陆续的搬迁,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又全部搬了一次,上世纪70年代末不得不进行第三次搬迁。每次搬完家都是屯子东头的人家变成了最西头的住户。”李书记说,南城子屯总共有近200户人家,每年南大沟都要吞噬良田,要是雨水较多,地没的就更多了。现在南城子屯边的最大一条主沟基本上治理完毕,老百姓都说再也不用怕这“害人沟”把土地吃了、把牲畜吃了,不用再因为这条沟搬家了。
据榆树市水利部门同志介绍,南大沟形成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又有自然因素。“土改”期间人们大量砍伐树木、挖根取柴,造成原有茂盛植被大量减少,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出现小型沟道,沟壑雏形形成。由于植被稀少,土壤持水能力差,使沟壑快速发展,在遭遇暴雨大风时,各种不同形状的冲沟开始出现,沟壑“发育”越来越活跃。在侵蚀沟不断“发育”的同时,荒山、荒坡的大量开垦,使原本稳定的荒坡成为农田,土壤保土持水能力大大降低,又促进了沟壑的“发育”,直到后来成了一条“害人沟”。
综合治理,南大沟成为“生态沟”
综合治理,南大沟成为“生态沟”
去年3月,东北黑土区榆树南大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工程设计综合治理面积1.51平方公里,总投资2167万元,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沟坡到沟底建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在农业用地上实行等高保土耕作;在沟岸上修建蓄水池、拦蓄槽等蓄水工程措施;在坡面上以增加植被、种植经济林与抗蚀灌木为主,提高经济效益;沟底修建以拦砂坝为主的骨干治理工程,实现岸上拦蓄坡水,坡面植物保水土,沟底拦泥沙,抬高侵蚀基准点保持水土;做到治沟同时保水土增效益,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南大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共修建一座拦砂坝、两座淤地坝、15座石笼谷坊、50座编柳谷坊、5850米植物网格护坡、4100米拦蓄槽、7座蓄水池、96米沟底护岸、1处苗圃、3487米沟边人行路、3处(350米)山中台阶路、210平方米综合管理房、8000平方米干根网状护坡、灌溉机电井6眼、聚丙烯酰胺护坡3公顷。同时建观测小区两处,沟头柳桩台田3.16公顷,沟头防护两处,沟岸削坡4万立方米。共植树53万株,其中乔木8.5万株、果树7万株,种草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综合工程量8.05万立方米,其中土方7.2万立方米,石方0.7万立方米,砼0.15万立方米。
这项工程是我市乃至吉林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为确保工程高效、顺利进行,工程首次引用了“先管后建”的理念,即通过招标与省水保绿化公司签订了建管合同,明确了施工单位在项目建成后20年的经营管理权,使工程建设与建后管理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建设与管理脱节的问题。在解决配套资金等问题上,南大沟工程也有新突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利用国债资金建设水利工程,地方政府必须按一定比例提供配套资金。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很多项目难以达到资金配套要求,因此,该工程采用了以融资替代地方财政配套的办法,通过出租南大沟建后20年经营管护权,筹集资金200万元。另外,实施此项工程必须占用农民耕地,为使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对所占耕地采取了“对在册耕地实行租赁、对村组集体承包的坡耕地由村里退返承包金收回土地、对私自开垦的坡耕地按《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无条件收回”的办法。在治理方法上,采取了集治理、开发、管理为一体的措施,通过治理保持生态环境,通过开发发展项目经济,通过管理发挥工程作用。
榆树市水利部门同志介绍,工程完成后南大沟年平均水土流失量将由10.3万吨降为180吨,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11.33万吨降为每年每平方公里200吨,林草覆盖率由5.5%增加到63.5%,每年可蓄水6.52万立方米,保土10.3万吨,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不仅耕地得到保护,而且农、林、牧、副、渔将得到全面协调发展,预计每年可获得经济效益50万元。
专家呼吁,建设新农村必须保护好黑土地
南大沟治理是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一个成功典范,也由此把水土保持这个话题引入深处。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超载放牧、滥垦乱伐、乱挖滥弃等原因,导致东北黑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目前长春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577.60平方公里。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年致力于水土保持问题研究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教授孙彦君。孙教授说,地表的土壤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土壤,肆意破坏黑土层,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不仅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还将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搞好水土保持更是一个严峻的任务。土地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农民的命根子,搞好水土保持对于促进生产发展,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孙教授说,保持水土流失主要有三种措施,一是打垄、做畦等农业技术措施,二是种草植树等林草措施,三是开展护坡、护岸等治理工程。
作者:张晓黎 王冬梅 姚景光 魏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