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管“出来的效益——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项目建设管理综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白文瑷
 
  今日行走在齐家川示范区,少了许多水保生态工程建设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平如砥的梯田,绿意盎然的沟壑,硕果累累的果园,这一处处充满勃勃生机的示范点都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成功治理后的缩影。五年来,示范区建设能顺利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就在于建设单位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领导,“严”字当头,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在了实处。
 
一、建立统一协调、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机构
 
    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是一个有五十多年科学试验研究历史的基层单位。2001年,作为建设单位承担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项目建设任务。这给习惯了单纯科学试验研究管理工作的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带来了许多困难与挑战。面对涉及5个乡镇165平方公里的示范区,投资4437万元,治理水土流失流失面积51平方公里,建设各类拦蓄工程3000余处,径流节灌1200余亩的高标准、高技术含量、高效益的示范区建设任务,建设单位的领导班子及其工作人员,面对困难与挑战,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建设行业现行的政策法规、水利部对水利基建项目的管理规定、黄委会对水保生态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了自身的优劣势、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下决心变挑战为迎战,坚持项目管理是灵魂、工程质量是保证,示范效果是关键的理念,成立了建设单位管理机构,以内设的工程建设处为框架,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计划财务、预防监督、监理监测、培训推广、信息资料、科研咨询六个管理实施小组为日常工作的项目办公室;局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协调,二把手主管实施,并建立了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责任到人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建设单位联合西峰区人民政府成立了项目实施协调机构,建设单位一把手、西峰区人民政府主管副区长担任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下设了以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区水保局为骨干的实施协调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乡镇实施小组,建立了精干高效、通力合作的协调机制,调动了建设单位、示范区两级政府共建共管项目的积极性。
 
二、积极实行“三项制度”  严格建设合同管理
 
    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实行建设单位责任制、监理报帐制、工程招标投标制,是新时期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示范区建设项目而言,既要克服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匹配投资额度大难以落实的困难,又要弥补“三农”政策,减免农民赋税,取消义务工给项目建设带来的农民投劳折资缺额。示范区建设管理的各级领导、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实践“三项”制度,一是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各项职责,全流程做好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单项工程竣工初验等管理工作。二是委托有资质、信誉好、技术力量雄厚的监理咨询法人,签订了责、权、利明确,规范合法的服务合同,使其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监理工作,对坝库、上水、灌溉、苗圃工程实行旁站监理,对造林种草、小型拦蓄工程实行跟踪监理,对梯田工程实行巡回监理,确保整体工程质量达到100%合格,林草一次性栽种成活合格率均达85%以上,杜绝了“应付”工程现象的发生,打造出了一批精品工程;三是实行监理、监测、检查三对口认定工程数量、质量,合格工程实行施工单位报帐申请、监理单位签发支付证书,建设单位回签报帐凭证,保证了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安全,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了作用。四是对没有群众投劳抵资的单个工程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道路扩建、苗圃、上水及集雨节灌工程全面实行了招标投标制,对群众投劳抵资额度低的治沟骨干工程也进行了尝试,积累了经验,纠正了单个工程设计深度不够、投资编制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五是实行建设工程合同制,对农户能单独完成的水窖、果园、种草等小型工程,由乡镇实施小组与农户代为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按合同监理、初验,竣工合格工程的国家补助费直接兑现到户主手中;对集中连片的造林、梯田、沟头防护、故坊工程公开选择农民专业队,建设单位与专业队签订施工责任合同,明确规定质量标准,确保了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节约了投资。
 
三、建立协作机制  共建共管示范工程
 
    示范区建设总投资433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全额到位2242万元。从计划执行情况看,中央投资足额到位,地方匹配及农户投资落实困难。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建设资金不足,对西峰治理监督局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考验建设单位能否履行职责的关键所在。建设单位一方面硬是凭借技术人员多、力量雄厚的优势,精心准备、巧妙安排施工计划,抢天时,挖潜力,利用项目苗圃充足合格的苗木就近栽植等措施,弥补了可观的投资。另一方面,从项目一上马就积极与西峰区政府协商,形成共建共管示范区的共识,并在建设过程中努力落实了整合其它项目投资、加强林草管护的具体措施。西峰区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全区境内实行禁牧封育林草的通告》,落实了乡村护林防火责任制与责任人,固定34名农民护林员常年看护;区水保预防监督中队定期与不定期经常巡查,对发现的放牧毁林事件公开处理,使3万多亩幼林保存率达90%以上。与此同时,按照示范区建设规划,把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整治开发、农业生态、扶贫、母亲水窖、优质苹果基地等建设项目选择在示范区实施,共整合其它项目资金900余万元,形成了以水保生态项目为主体多部门多渠道投资建设示范区的可喜局面。
 
五、狠抓工程质量   打造高标准精品工程
   
    五年来,示范区项目建设单位始终把打造精品工程、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重要位置,长抓不懈,确保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提高了示范效果。
  建立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三位一体”的监督约束机制,严把“三道关”(开工前、施工、竣工移交),固定专职技术人员,落实岗位责任制。开工前,建设单位会同设计、监理单位,以批准的工程设计质量要求、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准则,分别制定统一的工程质量说明书,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质量自检人员技术能力、制度保障、已建工程的质检评定情况,与审查合格的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在施工合同中,明确规定质量监督、监理、施工三者间的监督、约束条款,把好开工准备关。
  在施工过程中坚持质量标准不降低,“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监督、监理、施工质检人员到位、思想到位、工作到位,完整记录质检过程及其结果,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一经查出,责令立即整改,坚决纠正。
  对竣工初验合格的结构工程,及时向使用单位和村集体移交,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监理单位跟踪对移交的工程进行质量调查,在保修期内的质量问题由施工单位及时负责解决;对初验合格的小型工程、林草工程、梯田工程,及时会同乡村干部落实使用维护责任人,采取行政督查、监理跟踪的方式,杜绝人为毁坏事件的发生,保证实施措施发挥作用与效益。
  甘肃省庆阳市南大街268号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