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农户兴旺靠科技 技术推广是先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技术推广报道
白文瑷  王志雄
    时下,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随处可见水土保持科技改造传统农林业创造出的可喜局面:干旱的五月,使用滴灌、喷灌等节灌技术的果园、大田里,果树葱茏,麦苗墨绿;舍饲羊圈内,羊只膘肥体壮,毛色雪白;万亩常青造林点上,油松、侧柏把整个荒山打点的郁郁葱葱;大山深处,漫山遍野的酸枣接大枣昭示着富民希望……
    正是众多农户承载的一些科技致富小项目,使齐家川示范区内农民走出一条发展之路,而这一切皆归功于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承担的示范区科技推广项目。
    怎样才能使项目区的群众富裕起来,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树立项目区群众水土保持的自觉意识和自发意识,使示范区建设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早在项目立项时齐家川示范区项目办就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可行性研究,认为群众贫穷及思想认识不足是造成这儿水土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使示范区水土保持搞好,就必须使群众富起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让当地群众切实感觉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好处。多管齐下,从资金、项目、技术、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倾力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以科技成果大力推广促进示范区工程建设与生态经济持续发展为突破口,选优集成配套集水造林、羊只舍饲、集雨节灌、果树栽培、地膜种植等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广普及,给示范区项目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条关键措施
   措施一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落实“双百”示范户。在示范区建设办公室成立科技推广组,选派6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长期走村串户,传播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在示范区5个乡镇分别成立科技推广工作小组,每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配合实施项目科技推广工作;在31个行政村各确定一名村干部负责落实本村科技示范工作。以此为基础,紧紧依托农民技术能手、“庄稼医院”等现有条件,村村建起了服务实体,有针对地选择100名有有一定技术专长的“能人”,建立种植、养殖、果树等重点示范田(园)、科技综合示范户100个。
   措施二 重点培训与普及提高相结合,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一是编印技术小册子、科技资料,广泛下发农户,累计下发科技材料2.3万多份,覆盖农户50%;二是利用农闲时间举办短期培训班,在农忙季节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三是邀请节水灌溉、饲草加工、专业化养猪养牛公司等方面的技术专家,传授经营理念、科学技术,指导兴办农村科技龙头企业,发展相关产业,带动水保生态建设良性发展。在邀请的5个单位中,北农大集团、宁夏农业大学就指导兴办了齐家楼种猪养殖和八年兴牧养牛公司。五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870人次,在受培训的农民中有103名掌握了一门以上科学技术,成了不离村不离土的致富能手、“土专家”。
   措施三 选建科技示范村,整体推进科技示范。在项目工程实施种类较多、规模较大的行政村集中推广示范科学技术成果,有规模,声势大,效果好。崔沟村利用土坝蓄水上塬、水窖集雨工程进行果园节水灌溉,使千亩果园年增加收入30万元以上;南佐村全村推广果园综合管理技术,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每亩产值比临近村提高了两成;六年村推广牧业“三改”技术,引种美国香豌豆、牧场草,建标准化圈舍,羊只舍饲,使近五千木林草得以完整保存,养羊收入人均两百元以上;八年村的黄牛养牛公司,带动农户大量种草养畜,人均养殖收入达到560元,使全村整体脱贫,部分农户因此致富奔向小康。这些村的规模化示范不仅使本村的农户得到极大实惠,还辐射带动了周围村组,促进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大变化
   变化一 通过科技推广,扭转了过去重治理、轻管护,治理措施保存率低、效益低、群众不圆参与治理的局面。把农村最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群众通过实施治理措施、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脱贫致富,提高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农户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进一步调动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积极性。小水窖及配套灌溉示范,投资少,即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又浇灌小果园、小菜园,一举多得,效益高,适宜农户管理经营,在崔沟村示范的当年,南佐、郭堡等村就自发学习推广,现建水窖1980眼,其中350眼群众自投资金配套了灌溉设施。我局在南佐村1985年试验成功的养羊“三改”(改放牧为舍饲、该土种羊为细毛羊、改天然草地为人工草地)技术成果,在六年村首先推广示范后,很快在八年、吴庄等5个行政村普及。因此,果园、种草、打窖工程建设任务在国家及地方匹配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并使林草保存率达到94%以上。
    变化二 科技推广促进了示范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使果品、草畜、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据监测、调查情况表明,五年推广的6项科技成果,国家累计投入26万元,累计增加收入1600多万元,示范区每人平均增加近400元。“地膜覆盖+喷灌=吨粮田”模式及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技术推广累计达到3万余亩,增加粮食产量120万公斤以上。“羊只三改”、“公司+农户”规模化养殖模式,加快了人工种植优质牧草的速度,提高了富余粮草的转化效率,使薄弱的畜牧业发展强劲。果园集雨节灌与综合管理提高果品商品率15个百分点,累计增加收入500万元以上,果农全面受益。
   变化三 示范区生态环境条件差、经济贫困,文化科技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用科技推广示范的方式“输血”促进依靠科技“造血”。在大面积科技培训,技术示范的带动影响下,示范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的农户不断涌现,一批科技示范大户的经验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2005年,在春夏严重干旱示范区玉米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董志镇崔沟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的农民张鹏举,利用项目投资建成的喷灌工程,自掏腰包接电抽水,地膜覆盖种植玉米、配方施肥,进行喷灌,创造了董志原地区有史以来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最高纪录,人们惊喜地叫“吨粮田”;毛效珍、毛鸿斌等30户集雨节水灌溉果园的农户,创造了果树每亩5000元以上的适产、优质、高效纪录,家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八年村张全坊,在北农集团、宁夏农大专家的指导下,创办百头黄牛养殖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方式,在挖尽荒山种草潜力的情况下,利用耕地种草,解决饲草问题,使周围农户受益颇丰。
    变化四 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势头良好。六年村农民佐凤成,在乡村领导的鼓励下,走出去学习沼气生产利用技术,回来后与项目科技人员一道针对当地实际,率先在自家庭院里建成雨水收集(集雨场、水窖及取水设备)、标准化棚圈、沼气池,退坡耕地种苜蓿8亩、养牛5头,取得了以草养畜、以畜产品换钱、以沼气烧水做饭、沼液渣还田、粮食果树持续增产的首次成功。在示范区创建的“草+畜+沼气+沼查(液)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引起了当地干部群众强烈反响, 当地政府已把此模式列为今后新农村建设推广的一项主要内容。
 
甘肃省庆阳市南大街268号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745000)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