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成为大通县洪水沟流域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6月初,大通县洪水沟小流域,艳阳高照,绿树成荫,放眼望去,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舍饲圈,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年来,水土保持部门在大通县洪水沟流域通过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创造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基础条件,使淤地坝真正成为洪水沟流域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十年前的洪水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贫困,“靠天种庄稼,雨大冲良田,天旱难种田,生活犯煎熬”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十五”期间,国家安排水土保持资金在流域内共建成淤地坝31座,其中骨干坝9座,中小型坝22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是拦泥淤地,化害为利。椐调查,洪水沟大、中、小型淤地坝已拦泥2100m3,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有效保障了下游500hm2的川、台、滩地。
二是淤地造田,改善生态。据统计,洪水沟流域累计淤出高产稳产田32 hm2,同时流域内依托淤地坝建设,坡耕地退耕还林草216.7 hm2,发展舍饲圈养1575个羊单位, 既长期稳定地解决了群众的生计问题,又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流域内林地面积上升了22%,草地面积上升了30%。
三是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淤地坝建设使当地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有效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和农村交通状况,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据统计,洪水沟流域坝系建设有效解决了4个行政村,约5000人,7000多头(只)牲畜的用水问题,平均每年提供有效水资源160多万m3;流域内2座淤地坝发挥着乡村公路桥的作用。(青海省水土保持局治理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