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5年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已基本建成。
目前长江流域已有监测机构153个,落实监测人员1249名,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176个。自2000年以来,长江委水土保持局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为依托,应用先进的“3S”技术,以开展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监测为核心,相继开展了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嘉陵江流域、金沙江下游、洞庭湖水系、怒江流域等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监测覆盖面达到近70万平方公里,完成了近40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本底数据库建设,为国家确定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和制定科学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长江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在不断推进。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已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继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发布全省水土保持公报之后,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安徽、甘肃等省(市)先后发布了全省(市)水土保持公报。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十几年来坚持以预警站点为依托,以群测群防为基础,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44处,其中站点成功预报灾害险情10处,群测群防预报灾害险情和防治处理灾害险情234处,共撤离和转移群众3.83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开展了5处滑坡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保护了30万人和数十亿元固定资金的安全,为保护长江上游广大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屡建新功。
石城水土保持成为新农村建设助推器
江西省石城县把水土保持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助推器,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好势头。
石城县水土保持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的宗旨,充分利用和发挥水土保持行业特点,调整工作思路,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大流域为骨干,示范推动,规模发展”的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示范区建设中,倾力推动治理区新农村建设。
一是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新产业相结合,按照“治理一条小流域,发展一方经济”的要求,建起了以种植脐橙为主的果业基地,在改造的紫色页岩梯地种植烟叶为主的烟叶基地,在红壤坡地以种茶树为主的油茶基地,以猪(牛)--沼--果(鱼、鸭)为主的立体养殖基地,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培植起来的产业基地,为小流域治理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培育新农民相结合,通过向农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和坚持不懈的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及义务咨询活动,逐步使农民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崇尚科学的新农民。
三是坚持水土流失防治与建设新村镇相结合,在新村舍改建中实现“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从选址到规划、实施,实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既防治了改建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危害,又提升了人居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新村镇建设步伐。
四是水土保持与塑造新风貌相结合,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又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业基地,使农民群众增强了劳动致富的信心,激发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干劲,树立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从而远离了黄赌毒,塑造起了新风貌。
通过在水土流失治理区把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这两项“民心工程”的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