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荒山展秀美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6月的董志塬,金黄的是麦浪,碧绿的是果园。行走在乡间,联合收割机轰鸣在麦田里作业,农民捧着饱满的麦粒笑逐颜开,穿上外衣的“苹果”你拥我挤地生长,一砖到底的农家宅院掩映在绿树中,显出农民生活的富裕。站在塬边,放眼望去,昔日黄土裸露的沟沟岔岔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鲜活青翠,草长鸟飞,令人陶醉。
如果五年前你来过这里——秃山野岭、色调单一的庆阳市西峰区齐家川,面对今天山青草绿、粮丰人喜的景象,你不必惊异,你的确是站在世界黄土层最厚的、面积最大的董志塬上。它从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下发展成一个林草披满沟坡、粮经比例缩小、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好地方,得益于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工程的实施。这个旨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流失治理树立示范样板的生态工程,从实施初就坚持把减少入黄泥沙、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并积极探索多元化参与机制和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建设与保护并重,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羸。被当地政府领导、老百姓称赞为“一项惠民利民的生态工程、旗帜工程”。
残塬荒沟触目惊心 示范工程“秀美山川”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庆阳市董志塬腹地西峰区,东西两侧分布着清水沟、齐家川、老庄沟、南小河沟,从治理图上俯瞰,它们的形状像人体的两片肺叶,在一马平川的董志塬上,突然下凹,把一块完整的土塬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4条沟中,除南小河沟流域治理较好外,其它的3条在五六年前治理基础还很薄弱。董志塬平坦而深厚,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庆阳儿女,可是她却禁不住雨水的侵蚀。松软的土壤见雨就带泥,塬区形成的雨洪径流沿沟头大量下泄,造成沟岸扩张,沟床下切,反过来又迫使塬面塌陷,沟头向塬心延伸前进。由于林草覆盖率差,塬面不断被蚕食,农田被侵蚀,土壤养分降低,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瓶颈。同时给下游大量输送泥沙,淤塞坝库,抬高河床,对黄河的安澜造成很大危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一方水土”。多年来,西峰治理监督局立足地方水土保 持生态建设,修梯田、筑大坝、建果园、造林种草,潜心治理,使这一区域有雄厚的技术支撑和一定的生态基础。但在齐家川示范项目实施之前,这里采取的治理措施尚不配套,防护功能低下,大部分塬水依然下沟,沟道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没有生态环境的改变,经济发展就没有基础,而要改变生态环境,就必须治住水土流失。踏着新世纪的曙光,西峰治理监督局针对董志塬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依照“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和“保塬固沟”治理方针,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并积极向黄委会争取立项。这一旨在运用传统技术精化与现代新技术,建立径流利用与水保措施配套、治理与开发结合、科技水平高的示范区项目很快被批准。
黄土第一塬山绿水清 残损的“肺叶”焕发勃勃生机
在项目实施前,黄土高原沟壑区67.4%的径流来自塬面,86.3%的泥土来自沟谷的水土流失,形成塬水下沟,沟水出川的局面,仅齐家川示范区1000米以上的支沟有70多条,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群众称这里的土地为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
针对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脆弱和当地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示范区项目办创新思路,林、田、路、果、草综合治理,塬、坡、沟、梁、峁统一施工。一是按照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径流下沟侵蚀量将增加77%的基本规律,在现有塬水下沟的沟头修建防护工程,塬面修梯田,实现保塬目标;二是打谷坊、修建治沟骨干工程、沟壑造林种草,实现固沟目标;三是结合治理开发,新建沟道小高抽、塬面涝池、水窖等工程,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同时选择了果树节水灌溉与适产高效栽培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集水造林、种草技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可开发利用;四是在塬面面积比较小的流域种草养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之路,打造具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域特色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西峰治理监督局严格项目管理,建立了建设单位、实施机构一把手负责制,对项目人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严格了示范区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了内部年度审计制度,保证了项目资金的安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建成了相对独立、互相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
为了保塬固沟目标与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示范区通过科研与治理互动,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径流利用技术体系,总结出实现径流利用的三条途径和建设目标。第一条途径就地集蓄天上水,就地入渗利用。采取的措施如修梯田、坡面集水造林、集水种草。第二条途径,就地拦蓄,就近利用。如通过小水窖、涝池等工程蓄集道路、胡同、庭院径流发展果园蔬菜作物。第三条途径,就地拦蓄,异地利用,如通过修建治沟骨干工程,拦蓄沟道径流及泉水,建设小高抽工程,补灌果园、蔬菜等作物。将雨水集蓄利用由分散的小工程向大规模、多工程的综合运用转变,把雨水留住,让雨水与洪水发挥效益,满足人畜饮水需求以及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后经济作物的补灌要求。变导致沟头冲刷、跑土、跑肥的跑水为抗旱提供新水源,使老百姓被动治理水土流失变为主动治理。经过5年的艰辛治理,目前已建成治沟骨干工程5座,上水工程3座及小型拦蓄工程3138个。崔沟村的果农毛效珍就是这些小型拦蓄工程的受益者。他说,他种的5亩果园以前一遇干旱就得拉水浇灌,费力费时,还增加了成本。自从村上建成了上水工程、大涝池,安上了滴灌设备,建起了两个50多方的水窖,不仅浇灌方便多了,产量也提高了几成。像毛效珍这样受益于小水窖的农户,在齐家川示范区已经达2000多户。散落在田间地头、院落周围的小水窖,路旁的大涝池,雨季蓄水,旱季利用,在减轻道路、胡同、场院以至塬面径流下沟的同时,更为农民抗旱保收、减少生产成本立下了汗马功劳。
项目启动后,为了保证每年60多万株的苗木需求量,保质保量完成荒山造林绿化任务。示范区从根本入手,在南小河沟、冯堡试验场建成年苗木生产能力达70万株的现代化优质育苗基地2处76.5亩,现代化日光温室6座,全光喷雾扦插育苗装置2座。基础设施的配套,为示范区造林用苗提供了基础保证,自繁自育的苗木使得示范区造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为了提高自动化育苗程度,加大苗木生产能力,多产优质苗木,确保苗木需求量,2002年起,示范区为6座温室装配了全自动微喷灌设施和自动卷帘装置,并建立了冯堡苗圃全自动大田喷灌工程,使之成为自动化程度高,灌水均匀,可操作性强,管理方便,效益高的示范苗圃。
为了保证示范区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项目办提出了“土为本、用好苗、细栽植、精管护”十二字绿化荒山要诀。一是挖大树坑。针对降雨稀少,时间分布不均的实际,把树坑的标准放大,增大雨水的接收面,并将底层死土翻松,活土换在中间,死土换在上面,保证土壤符合苗木的生长条件。二是选择适宜树种。针对气候干燥、干旱,冬季严寒的实际,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耐寒耐旱的侧柏、油松作为基本树种,阴山上油松,阳山上侧柏。三是全部采用营养钵苗,对3年以上的大苗采用带土栽植,确保苗木成活。四是转换管护机制,层层落实了乡村管护责任人,强化村一级管护职责,林草重点实施区出资聘请护林员,确保林木造一片,存一片。5年来,齐家川示范区荒山造林4178.71公顷,成活率均达到85%以上。林草覆盖率由立项时的13.6%提高到38.68%。
在凤凰山造林点上,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副局长、齐家川示范区项目办公室主任赵安成说,示范区实施后,单位倾全局之力每年开展综合治理,领导班子一个争着一个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从局领导到每一位技术干部都把真抓实干的精神带入到工作之中,技术人员总是干在第一线。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他们使齐家川的山山水水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清水沟流域的崔沟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一座20多米高的骨干坝拦腰截断沟谷,一泓碧绿的水面倒映出蓝天白云;沟坡上修建的集水造林坑层次分明。坡面沟底生长着集中连片、长势繁茂的苜蓿、油松和沙棘。村里不仅家家都有小水窖,还有完善的输水管网,村口、居民点前都建有标准的供水房。崔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斌说:“过去我们缺水,还不会利用水,现在不仅把塬上的洪水集蓄利用了,还通过打坝和小高抽把沟里的洪水抽到塬上灌农田。雨水蓄存利用起来,我们不仅不缺水了,而且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原庆阳市市长王义在检查齐家川示范区工作时说:“崔沟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建设为雨洪资源集蓄利用创造条件,也为庆阳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生态保障”。有专家在论文中写道“齐家川所采用的径流利用方式,是将黄土高原沟壑区雨洪径流变害为利的最佳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涵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齐家川小流域是示范区中最大的一个流域,这里山大沟深,治理基础相对较差。示范区实施后,项目办将这里作为乔灌木混交治理沟坡示范流域。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五龙山、白杨山、凤凰山侧柏、油松沙棘混交造林点,关道湾、卞家山酸枣接大枣点。下岗职工司祥等人在老家齐家川流域三姓村承包的荒山,由于起初资金投入量大,各项建设处于瘫痪状态。示范区项目办得知后,派去业务骨干帮其进行规划治理,提供仁用杏、枣树、油松、侧柏等树种。并根据山坡走势,修建了上水工程,保证了整个荒山治理的水源。
在庆阳的卫星影像图上,治理最好的就是南小河沟流域,这里的杨家沟林草繁茂,绿浪起伏。示范区实施后,为了进一步突出这里支毛沟治理与沟道治理的特色,丰富其“三道防线”治理模式的内涵,实现沟沟壑壑有植被,洪水泥沙不出沟。造林专业队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高标准的建成了万亩松柏常青林,使其和前期治理点连接起来。如今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全是一个“绿”字。
走进老庄沟流域,农地梯田平展,围庄果园成片……。位于该流域的六年村老支书郭立俊高兴地告诉笔者,过去自家附近的沟壑都是光秃秃的满目灰黄,每看到这些,他心中有一种难言的苦衷、莫名的惆怅和说不出的感慨!如今却是树茂草盛,无处不流动着蓬勃的绿意,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齐家川示范区建设保护了当地农民的生命线。
挖窖蓄水、打坝固沟、植树造林,基本实现了塬水不下沟、沟水不出川,留住天上水,保住地上土,董志塬两片残损的“肺叶”又开始了正常“呼吸”,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生态示范结硕果 果挂枝粮满囤奔向小康
土地贫瘠会造成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又常常导致生态失衡。在项目建设之初,建设者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项目一开始,就提出“齐家川示范区的建设,不仅要让群山披绿,更要让生态建设与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使水土流失治理的地方,农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
为此,齐家川示范区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参与机制和多样化发展模式,在倾力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以技术支持服务促项目建设,以科学技术示范促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广普及舍饲养殖、集雨节灌、果树栽培、地膜种植等一批农业实用技术。示范区建设办公室成立了科技推广组,选派6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担负起学习引进、传播推广新技术的农业技术“特派员”。项目办还在示范区5个乡镇成立科技推广工作小组,固定一名乡镇领导组织实施。在31个行政村分别确定一名村干部专抓本村科技示范。在此基础上,他们紧紧依靠农民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建起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示范园100处,确定科技示范户100户。
科技推广组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重点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闲时节,他们邀请节水灌溉、饲草加工、专业养殖等方面的技术专家,为农民举办培训班;农忙季节,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他们还编印技术小册子、科技资料,广泛下发给农户。5年来累计发放科技资料20多万份,覆盖农户50%。为了在齐家楼村、八年村发展养殖业,他们邀请北农大集团、宁夏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举办技术培训班3期。在示范区共培训2870人次,其中有100多人成了精通各类技术的“土专家”。
如果说流域治理为示范区的百姓营造了绿色家园,那么,技术支持服务为示范区经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了建设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目标,让示范区的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崔沟村横贯村庄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宽阔笔直的砂石公路。公路两侧一排排农宅红砖红瓦,几乎每家都装了卫星接受器和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不少二层别墅式楼房。这个村的致富经就是发展集雨节灌果园。项目办为这个村的果园安装了滴水灌溉设备,涝池、水窖积蓄下来的雨水都通过滴灌工程被引到了果园里。用村民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根细管管,扎个小眼眼,用水一点点,浇地一片片。”这种滴水灌溉法成为果树丰收的保证,也是留住天上水的丰厚回报。据了解,目前这个村实现了低压管灌溉果园有近千亩。发展集雨节灌果园,让这个村户均提高收入3000多元,亩收入超过5000元。
位于老庄沟流域的陈户乡六年村沟大坡陡耕地少,塬面土地只占总面积的13.8%。从2000年开始,项目办考虑到这里地理环境特殊,家家户户放养牲畜,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状。深入养殖户调查后认为:植树造林后管理难,除了部分农民觉悟不高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短时间内要解决当地牲畜饲料喂养、饮水、修建牲畜圈舍等方面的难题,使雨水集蓄、种草养蓄为生态治理及生态自我修复创造条件。有了这一认识,项目办以群众容易接受的小水窖蓄水工程为切入点,以农户畜用水量定水窖数量,先沟边后塬面的原则整体推进,在资金上对农户进行补助。在饲料来源方面,项目办考虑牧场草、香豌豆、紫花苜蓿根系发达,茎叶茂盛,不但可以保持水土,而且还可以以草养畜,增加农民收入。便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草种,按面积补助,调动养殖户种草积极性,解决了养殖户的饲料之忧。在舍饲建设方面,示范区虽然没有这方面的资金安排,还是积极协调当地扶贫资金,为农户投资建起了崭新的牛羊舍。在技术服务方面,项目办及时为农民搞技术培训,多方联系专家、教授进行种植、养殖讲座。村民张全坊在专家的指导下创办起了百头黄牛养殖公司,实行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方式,推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使这个村种草养畜形成了气候,仅养殖一项人均年收入达到560元。六年村村民佐凤成通过各种学习培训,自己建成了庭院雨水集流窖、标准化饲养棚、沼气池,种植紫花苜蓿8亩,养牛5头,一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如今,黄河水土保持工程齐家川示范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经过5年治理,目前示范区治理度已由立项时的46.53%提高到现在的78.07%,粮食单产提高了15%,人均粮食由400公斤增加到557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增加到2273元以上。
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局长、齐家川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毛效嗣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齐家川示范区项目是一个流域基层单位和地方双赢的项目。通过近几年综合治理,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项目区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连续三年获“支持庆阳发展突出贡献奖”,提高了流域机构在当地政府和群众心中的地位。在项目建设中,西峰局也找到了用武之地,盘活了自身的人才、设备、设施资产和资源,开展了多项综合研究项目,实现了为当地树立水土流失治理样板的目标。
的确,齐家川示范区的建设成果,不但极大的彰显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示范作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树立了治理样板!这里的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要我水保”到“我要水保”,从“土里刨食”到“树上摘金”。更让当地干部群众深刻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不是只喂米不产出的“公鸡”,而是可以生蛋换钱的“母鸡”,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尽管示范区的树还谈不上有多大,草还不是那么好,水还不是那么清,农民的收入还不是那么高,但毕竟为董志塬播下了绿色的希望,树立起治理的样板。一路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走向荒山、田野、路旁,栽下一棵棵小树苗,放飞一个个绿色的希望;越来越多的绿地正在人们的呵护下绽青吐翠,生机盎然。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绿色和谐家园一定能够建成。
作者:王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