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成功报警的启示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6年7月20日凌晨,云南省蒙自县至河口新街高速公路工地第七第八合同段突发泥石流,造成高速公路施工人员8人死亡,27人失踪,5人受伤。
    2006年7月26日凌晨,驻江西某部营区突遭山洪、泥石流的袭击,有6人遇难,38名官兵和家属失踪。
    ……
    每当进入汛期,滑坡、泥石流——各种山洪灾害在长江流域频频发生,突如其来的滑坡泥石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断交通、冲毁房屋、吞噬生命……
    毁灭或许可以避免。始建于1991年的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下通称预警系统),15年来已成功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44处,共撤离和转移群众3.3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成为我国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中最成功的措施之一。
 
 
毁灭 在顷刻间发生
长江上游成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近年来,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此起彼伏。随着大江大河逐步得到治理,小流域支流洪水及其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重,损失愈来愈大,死亡人数占因灾死亡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
    据统计,仅1995年~2005年间,全国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上万人死亡或失踪,平均每年1059人,山地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这些灾害尤其集中于长江上游的西南山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四省市。
    滑坡、泥石流为何频繁发生在长江上游地区?
    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局长廖纯艳解释说,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气象水文条件使其成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不完全测算,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大小滑坡15万处,泥石流沟道万余条,分布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另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完成的调查资料显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内滑坡面积在1万立方米以上、威胁人口在1户人以上的滑坡共有1.36万处,泥石流沟道3100余条,其分布面积广,常常酿成重大灾害。
    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使得长江上游地区更不平静。近50年来,人类生产活动增加,毁林开荒、陡坡耕作,不合理开矿、炸石、筑路、修建水工程,以及各种开发建设等,造成山体裸露,崩塌、滑坡不断发生,泥石流更加频繁。
    据统计,长江上游近十几年来,平均每年都要暴发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十起,每年造成数百人乃至数以千计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而造成这些灾害的,有70%的与人为活动破坏有关。
廖纯艳说,作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形式,滑坡、泥石流分布广,危害大,防治难,突发性强,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并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江河,加剧洪涝灾害。
 
尝试 成功避免毁灭
长江上游预警系统准确预报224起
    1990年,作为我国政府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的重要举措,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研究决定在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内组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并将其纳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体系,主要面对防治区广大农村部署监控网络。
    预警系统1990年开始筹建,网络基本覆盖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首期重点治理县的滑坡、泥石流分布集中的区域,1991年系统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
    截至2005年底,这一预警系统已在武汉建立起预警中心站,在灾害频繁发生的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三峡库区及嘉陵江上游等长江重要支流建立一级预警站3个、二级预警站8个,以及56个监测预警点和18个群测群防重点县。整个预警系统范围涉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云、贵、川、甘、陕、鄂、渝等6省1市的14个地州市、38个县区,拥有300多名专业监测预警人员,监控面积达11.34万平方公里,保护着30万人和数十亿元固定资产的安全。
    廖纯艳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已成为全国监测预警山地灾害最有成效和最具示范作用的山地灾害监控网络。
    就在系统组建的当年1991年6月29日,这套系统就成功预报了湖北秭归鸡鸣寺滑坡。而今年刚入汛期,预警系统又屡立新功。5月6日,预警系统成功处理武都远麻沟泥石流险情,87人幸免遇难。5月27日,预警系统舟曲二级站及时监测和预报甘肃省舟曲县江盘乡桥头坡滑坡险情,险区群众紧急转移,没有一人伤亡。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预警系统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44处,共撤离和转移群众3.83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此外,还开展了5处滑坡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为保护长江上游广大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屡建新功。
“一度难以捉摸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被预警系统掌握了其行踪,通过及时避灾,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损失。”长江委水土保持局预防监督处处长张小林介绍,“目前,预警系统各级站点已成为当地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参谋和生力军。”
 
启示 总结“长江经验”
预警系统经验启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
 
    “滑坡泥石流是天灾,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因对其进行治理耗资巨大,几乎不太现实。”
    承担《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长江设计院规划处防洪室主任胡维忠告诉记者,由于滑坡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为避免其对山丘区人民的威胁,目前有两种防治方法,其一是搬迁,把受滑坡泥石流威胁地区的人们搬迁到安全的地区,但是山丘区人多地少,适合居住的地方少,要进行搬迁花费巨大。因此,除了特别危险的地方,多数情况下还是选择第二种方法——预警,在滑坡泥石流即将来临之前将人们紧急撤离,避免受到伤害。
    为了寻求一种良好的预警系统,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希望探索经验后推广。而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成功预警的实例,充分体现出预警系统的预警技术理论水平、方法等已达到一定水准,并能有效实施防灾减灾,其积累的经验,为全国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胡维忠说,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已成为最近编制完成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采取的“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政府负责,站点预警,以点带面,群测群防”的运作模式,为规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长时间试点工作的经验显示,“以点带面,群测群防”是我国在当前实现滑坡、泥石流防灾减灾预警工作的最有效途径。所谓“以点带面,群测群防”,就是在监测站点自身监测的基础上,依靠当地政府,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活地区易发滑坡泥石流的地方进行自我监测和预报。
    以重庆武隆为例,该县确定了121个看守点和群防点,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滑坡、泥石流基本知识和防灾减灾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抗灾害的能力。1998年以来,该县滑坡和泥石流频繁发生,共发生大小滑坡、崩塌125处,其中大于10万立方米的滑坡17处。然而,通过群测群防,险区3100人无一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也降低到最小程度。
张小林说,目前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已包含18个群测群防重点县,其经验正向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乃至全国推广。
 
期待 毁灭不再发生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亟待推广
 
    尽管成效显著,但是,受资金、管理体制等系列“瓶颈”问题的制约,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一直处于勉强维持现状的艰难境地,难以推广。
    张小林说,预警系统建设以来,每年的投资额在350万元左右,预警系统覆盖面小,仅限于部分重点县,未能全部覆盖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严重地区,难以发挥更大的防灾减灾作用。
    近年来,预警系统建设的体制不顺,认识不统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了解,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之初,该项工作归口水利部门管理。随着机构改革的开展,职能转入国土部门,由此导致了部分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统一。特别是三峡库区,出现一定程度的消极、松懈思想,部分水保部门工作抓得不力,责任意识减弱,群测群防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够。
    不仅如此,预警系统的管理也亟待完善,站点运行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张小林说,预警系统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大部分设备仍然是1991年系统建设之初购置,已严重老化,最初建设的一些站点布设还不够合理,站点的规范化水平还不高,监测手段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和不足,不但影响了预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制约了预警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专家因此建议,滑坡、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建议水利部以批复预警系统规划的形式,进一步明确预警系统的地位、任务以及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的管理职责,保证预警工作顺利开展,稳步发展。同时,加大对长江上游的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适当扩大监测站点,全面开展群测群防。在一些典型地区,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泥石流治理试点,不断积累泥石流治理的经验。
    令人欣喜的是,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2005年底发布《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时表示,我国将抓紧加大对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期待,随着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力度的加大,长江上游更多的受滑坡泥石流威胁的区域,将能避免毁灭的发生。
作者: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  朱俊君 周长征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