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群山尽染绿色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去年8月,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到吴起县视察退耕还林工作,看到昔日黄土高坡显出一座座翠绿连绵的山峰,欣喜地称赞说:陕北的山川大地已由黄的基色变成了绿的基色,这是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变化。吴起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地,这里现在草木葱茏,我想用两句话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吴起告慰红军,群山尽染绿色。从此,吴起人民把贯彻落实李建国书记的指示和鼓励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创新,埋头苦干。时隔一年,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本报记者在这片热土上,看到吴起人民用勤劳的汗水将这块当年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浇灌得更加郁郁葱葱,靓丽动人,全县城乡各地朝气蓬勃,充满生机。
秋水共长天一色,红色与绿色齐飞
在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有一个吴起县,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偏远小县,几年之间,一跃跻身“陕西十强”,成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夏日的这片热土上,展现的是草木葱茏的山峦,宽阔笔直的马路,星罗棋布的井架,整齐别致的民居,鳞次栉比的楼房,车水马龙的街市……
从红色吴起到绿色吴起,从贫困吴起到富裕吴起,从生态吴起到产业吴起,这里的一切都昭示着现代吴起的飞跃——一个地处西北内陆、环境十分恶劣的贫困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谱写了追赶与超越的新长征组歌。
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4亿元,分别较2002年增长6.2倍和8.2倍,人均财政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跨入全国最快百县(市)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6元,较2002年净增552元。今年上半年,吴起县再次刷新了自己的发展纪录:财政总收入达到9.29亿元,同比增长175.1%。
丘陵渐成林地 沟壑变为草场
吴起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瘠薄,植被稀疏,自然灾害频繁,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当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县整体封山禁牧和舍饲养羊,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并超前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上”的目标。
几年来,吴起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硬是在穷山僻壤开拓出了一片片绿洲。经过近7年的治理,吴起县的生态环境得以快速修复,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1.79万亩,经国家确认退耕还林合格兑现面积169.87万亩,是全国150多个退耕还林县(市)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县。全县可享受粮食补助、管护费、种苗费折合12.8亿元,人均1万余元,有10万农民直接受益。
“全国退耕还林看陕西,陕西退耕还林看延安,延安退耕还林看吴起。”这是国家、省、市诸多领导的一致评价。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全县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现在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的1.53万吨下降到0.54万吨。广大群众从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养羊种草、发展二三产业,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9:66:25。
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吴起“绿色”的行政区域版图,就像一枚绿色的邮票贴在黄色的信封上一样,轮廓明确可辨,卓而不群。它更像一枚奖章,是对吴起人民多年来为重建绿色家园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最好褒奖。吴起县也因此先后被确定和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试点示范县”。
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林造了,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栽下的树、种下的草迟早会被毁掉,圈起来的羊也会重新上山。怎样确保退耕还林“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2003年初,吴起县适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思路,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城乡联动”的发展路子,而这一做法比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整整早了两个年头。
工业反哺农业 城镇支持农村
一边是脆弱的农业,一边是强硬的工业,如何打破城乡壁垒,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吴起的决策者们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一手抓“黑色”石油工业,一手抓“绿色”生态经济。他们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四个百万基地”即百万吨石油生产基地、百万只肉用羊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百万亩沙棘杏桃基地建设上,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化步伐。
吴起县把做大做强石油工业作为反哺农业的基础,不断拓展资源区块,加快开发进度,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使石油工业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跨越。从2003年以来,原油产量以每年30万吨的速度递增,2005年一举突破百万吨大关,成为陕北地区石油第一县,石油工业实现产值24.1亿元,销售收入24.78亿元,石油工业为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占到84%。今年1-6月,完成原油销售6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3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9.3亿元,从而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积聚了厚实的资金。
吴起县利用石油工业奠定的经济基础,先后投资3200多万元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圆方集团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使该集团公司近年来研发出了醋饮、羊肉、地毯、沙棘保健茶等系列新产品,部分产品实现了出口创汇,为全县农民每人创造1000元以上的收入,目前已动工投资1.2亿元的陕西吴起高原圣时沙棘制品有限公司一经投产,又可每年为全县农民拿回1000元以上收入!
吴起县利用石油工业奠定的经济基础,先后投资3200多万元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圆方集团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使该集团公司近年来研发出了醋饮、羊肉、地毯、沙棘保健茶等系列新产品,部分产品实现了出口创汇,为全县农民每人创造1000元以上的收入,目前已动工投资1.2亿元的陕西吴起高原圣时沙棘制品有限公司一经投产,又可每年为全县农民拿回1000元以上收入!
在农村主导产业开发上,吴起县坚持“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良种、建基地、树特色、创品牌,大力发展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现在,全县羊子饲养量达到40.6万只,存栏23.3万只,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国家活体羊储备基地”,营造沙棘188万亩,成林125万亩,成为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栽植山杏等经济林果100万亩,种植柠条56万亩,林果建设已成规模。
为了提高产业的变现能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吴起县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扶持涉农加工企业。几年来,先后引进了延河、紫瑞两家草产品加工企业和香港华锦园、北京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两家沙棘系列产品加工企业,整合县内12家涉农加工企业,通过定单种养、保护价收购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去年全县农民人均靠主导产业收入10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城乡共同繁荣 吴起和谐发展
以石油为龙头的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吴起的决策者们感到轻松: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
吴起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选择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上。于是,一场触动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布局的变革开始了。2003年5月,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建制镇建设为支撑,以道路建设为骨架的城市化建设在吴起拉开了序幕,采取东进、西扩、南开发、北改造的办法,引入经营城市理念,让外来资本和民间资金成为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县副食公司、粮油加工厂、供销联社、药材公司等都是濒临倒闭的企业,通过产权置换,由职工出资兴建了金海池商贸市场,每个职工都拥有一间门面房,职工们说,这种方法救活了企业,也救活了职工。县城的民乐大厦、商贸大楼等40多个项目的投资全部出自民间。
吴起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县城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8平方公里扩充到了现在的近2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3万达到5万多人,预计到2010年,吴起的农业人口将减至5万人,城镇人口达到7万人。同时,以周湾、白豹、长官庙等乡镇为主的小集镇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吴起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要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和小康社会,农村的富裕是前提。三年来,吴起累计投资5亿多元,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实现了农民人均2亩基本农田的标准,新建淤地坝56座,解决了4万余人饮水困难,县上因此连续四年荣获省政府“水利振兴杯”。2003年以来,投资3.5亿元用于县乡村道路建设,并建成沼气池7731座,推广节柴灶5950口,架设农电线路511公里,安装风力发电340多台,使全县农电入户率达到98%以上,同时,累计搬迁2632户11970人,建成移民新村30个。
为使广大农民在经济发展中享受更多的实惠,吴起落实兑现了20年以上正常离任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把村干部、护林员、安监员、兽医员的工资全部由财政列支,落实农村低保5200多人,对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实行“五免一补”,县财政配套144万元,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6.9%。 目前,吴起全县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社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态势。面对新形势,正如县委书记薛占海所说的那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吴起还将继续新的长征,积聚执政发展的能力,为构建“红色吴起,绿色吴起,富裕吴起,开放吴起,诚信吴起,和谐吴起”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焦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