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与实现途径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张小林 蒲勇平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武汉 430010)
[摘要]长江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的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流域内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的修复能力,大面积迅速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系统,正是顺应时代要求,促进和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最为途径之一。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植被类型繁多,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和生态的自我修复。多年的实践表明: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必须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强化组织协调,大力宣传,完善项目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变革农村能源结构,鼓励可循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有效降低人为对生态的干扰破坏,配套政策,创新机制,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积极营造适应生态修复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长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流域面积18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8%。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水土流失已成为长江流域的头号环境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水土流失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破坏了流域生态系统,而且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保安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带来十分不利影响。8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1989年“长治”工程启动实施,到2005年,全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2万km2。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还有50余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念的提出,无疑会促进和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
1 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能力评价
长江流域大部分水土流失区位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区,自然条件优越,年均降雨量约1100mm,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植物种类繁多,部分地区植物可全年生长,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和生态的修复。除长江源头区因高寒缺氧,生态自我修复历时较长外,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的疏林地、森林迹地、荒山灌丛地,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地只要不再人为干预破坏,3~5年灌草即可自然恢复郁闭并初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疏林地、森林迹地以及周边有林地的荒山灌从地、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地10~15年左右就能恢复成林。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长江上中游地区。据调查:坡耕地、荒山荒坡、疏幼林地是长江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地类。长江流域现有坡耕地0.11亿hm2,年侵蚀量约8亿t,占全流域侵蚀总量的30%以上;现有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分别为0.17 hm2和0.14 hm2,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这些地类均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目的。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不仅费省效宏,而且可快速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10年治理,依靠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进行封禁治理的面积为2.12万km2,是整个综合治理面积的1/3,而投入的资金不到总投入的8%,一个劳动力一年可造林1~2 hm2,而采取封禁治理则可管护6-7 hm2,封禁治理3~5年后即可初步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贵州省普定县蒙铺河小流域,1983年10月开始对2541 hm2有少量疏林和灌丛的380个山体实行封禁治理。1985年10月验收时随机抽样调查,封禁的白栎类灌木林,每hm2年生物生长量为16%;封禁的石灰岩灌丛地,每hm2年生物生长量为12.5%,乔灌藤草的覆盖度由0.2`~0.4增加到0.4~0.7,封禁区乔木高生长量每年达0.5m,灌木单株冠幅每年可增加0.21m2,每hm2灌木林地可增加薪柴6750kg,区内下层草类的覆盖度普遍增加30%,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河南省内乡县靳河试点小流域,从1986年开始,对流域内林木郁闭度小于0.3的残次林和森林迹地采取封禁治理。据1990年调查,采取封禁治理的407hm2年残次林和森林迹地,林木郁闭度已达到0.65以上,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以上,平均每hm2活立木蓄积量增加7.65m3。
2 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类型分析
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以其所针对的区域、现状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不同,其生态修复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2.1 生态维护型
这一类地区,人口密度地,原有生态环境较好,水土流失轻微,开展生态修复的基础条件好。如长江源头地区、汉江上游的秦岭南坡、嘉陵江上游地区、岷江上游等。其措施是以大面积生态良好的区域为对象,通过配套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对现有植被的保护为主要措施的实施,禁止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保持区域良好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从而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维护优良生态的目的。
2.2 巩固提高型
这一类地区,原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经过十多年的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已大为减轻,而且水土保持工作基础好,易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如长江流域已经过多年“长治”工作治理的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金沙江下游一些地区等。其生态修复措施是以开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作,并达到初步治理的区域为对象,通过采取管护制度建设、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对已有的治理成果的巩固和改善为主要措施的实施,充分发挥各项防治措施的功能,提高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治理程度的再提高,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2.3 调整发展型
这一类地区,生态修复项目区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群众经济来源渠道较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主要是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发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从而提高群众收入,保护和进一步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
3 实行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生态修复工程,即通过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区的干扰,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繁衍和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从而达到大面积、快速防治水土流失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
3.1 周密规划,精心安排
试点工作开展之前,各地依据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有关精神,结合地方实际,集全县之力,精心编制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实施方案,并以县政府的名义进行上报审批。实施方案不仅确定了实行生态修复的项目区范围、组织领导、目标,而且还就具体的措施以及科研监测等进行了详细安排。湖北省大悟县正确把握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工作思路。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为前提条件,以充分发挥生态修复能力为核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局治理措施,突出了塘堰整治、拦河堰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沼气池等替代能源建设,强化封禁管护,有效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人工治理为项目区生态自然修复防治水土流失创造了有利条件。重庆市壁山县在生态修复试点建设的方案制定中,以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为指针,尊重科学,注重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力求科学地选择项目区,为此专门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分别对项目区的人口现状、经济状况、收入结构、土地利用、用材和燃料结构、林草结构以及管护形式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按照我委制定的实施方案编制要求,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确立了符合璧山实际的、科学的规划实施蓝图——《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3.2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协调
加强领导是生态修复试点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生态修复,相关县应当成立以县政府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统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设计的各个方面。如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副组长,水务、林业、农业、发展改革、财政、土地、环保等共15个单位组成的西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同时,项目所在的乡镇也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封山育林工作领导小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得到了区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项目所在乡镇领导的重视,保证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顺利开展。再如湖南省隆回县为“长治”工程重点县,县委、政府以及人大、政协对水土保持工作认识深刻。在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开始初期,为强化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各部门力量共同将试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任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隆回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并对每一位副主任及成员进行了责任分工,要求各个部门积极配合,有效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大力宣传,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生态修复氛围
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认识、理解和支持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开展的前提。为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宣传,各地应当结合地方实际,利用标语、标志牌、报刊、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宣传,营造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良好外部条件。如江西省安义县,为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创造生态修复工程良好的社会条件,县水务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丰富多彩,宣传的对象涵盖社会各方面。在县城入口处醒目位置竖立的跨公路钢筋框架宣传牌、分布于各主要公路及街道的200多处铁皮宣传牌以及在生态修复区刷写的宣传标语已成为该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身处其境,人们通过耳闻目染,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有了初步了解,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目前,全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宣传覆盖面已达到80%以上,生态修复区达到了9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形成。陕西省太白县三年来,共书写固定标语100多条,更换专栏15期,制作大型标语牌8面,出动宣传车100余车次,召开专题讨论会10余次,电视、新闻报道12次,宣传覆盖面达到了90%以上,当地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意识大为提高,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4 完善项目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实现生态修复工作有章可循
按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建设县需要规范项目立项和审批的程序,注重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政府集中采购制,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规范化发展。如湖南省石门县在1998年,县委、县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大力保护森林资源,全面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决定》的文件,成为全省全面封育禁伐第一县。为巩固前五年的封山育林成果,生态修复试点开始后,又出台了《关于继续实行封山禁伐,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决定》中规定:实行五年继续全面封山,不实行轮封、间封;禁止砍伐商品材,严格控制自用材;严格审批竹木经营加工厂(点);严禁采割松脂、提炼樟油;关闭所有的木炭窑,关停以林木为燃料的砖瓦窑;严禁在封山禁区内放牧、采石、采矿和取土;严禁到坟地烧纸、点香烛、燃放烟花爆竹,严禁带火种进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做好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通告》,项目区所在的乡制定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封山育林管护乡规民约》;同时层层明确管护责任。项目区内的各村(场)党支部、村委会向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领导小组签定了封山管护责任状,各村确定以村支书挂帅的管护队伍,确定专职管护人员2—3名。这些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3.5 鼓励可循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有效降低人为对生态的干扰破坏
实行生态修复,避免人为对林草植被的干预和破坏必然涉及到群众的燃料问题。以变革农村能源结构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开源节能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十分重要的。其途径主要靠变单一的能源结构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即以电、气、煤等燃料替代单纯的薪材。为此,在实行生态修复区,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风力发电、充分利用太阳能、天然气,优惠供给燃煤,积极推广沼气池、省柴灶。一是要以大力发展沼气池,减少群众对薪材的需求,避免人们对山林的过度砍伐;二是要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通过鼓励发展小水电,以优惠政策扶持以气代柴、以煤代柴的方式,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如贵州省赤水市大力推行了“猪—沼—果”沼气和节柴灶、“以沼气代柴”、“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等辅助措施,项目区内建成沼气池1085口,使用率为6.4%,投入4000余万元对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提高了用电质量,降低了用电价格,项目区内采取用了“以电代柴”方式的有3081户,使用率为17.7%,经分析对比:平均一口沼气池可节省薪炭柴1700—2000公斤/口.年,可减少砍伐薪炭林2亩/口.年,同时可节省30—40个劳动力/口-年;平均每个电热户可节省薪炭柴1000—1200公斤/口.年,可减少砍伐薪炭林1亩/口.年。
3.6 政策配套,机制创新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国家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必须充分依靠政府,采取政策扶持,资金集中使用的办法,才能保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开展这一工作的地区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促进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激发生态修复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如四川省平昌县,采用政策鼓励、机制创新的方法,建立和拓展生态修复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县上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的决议,要求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资金,向生态修复项目区倾斜,实行统一规划,资金捆绑使用;二是建立以农户为主体、国家补助为导向、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新机制;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建设。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让利政策,鼓励大户承包、联户承包、股份合作、租赁、竞标治理等多种生态修复建设形式。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迎来了改山治水、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局面。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为调动千家万户群众开展生态修复的积极性,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宜昌市夷陵区关于创建水土保持生态家园示范户的通知》,一是鼓励群众大力兴建沼气池、省柴灶、取暖地炕、太阳能、煤代柴、电代柴、气代柴,对达标农户颁发“水土保持生态家园示范户”命名牌,并给予200元现金奖励。三九药业集团董事邹志义得知其老家下堡坪乡政府组织群众开展生态家园示范户活动,当即捐资4万元,鼓励家乡父老积极建设沼气池。邓村乡李兴国自筹资金修建了二口沼气池,不仅解决了夏季生活用能,而且也解决了冬季的做饭用气问题。二是对全区的200个茶叶加工厂分期分批改造,推广以煤代柴,以电代柴,完成改造后区财政每家补助1万元。三是结合农网改造,改善供电质量,降低农村电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项目区实行以电代柴的农户达4600户。四是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将全区每年的木材采伐量由过去的3.7万方降至现在的1.5万方,较好的保证了封禁治理措施的推行,促进了植被的自我快速恢复。
3.7 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监督管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对于以生态自我恢复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其作用更为重要。生态修复县需要不断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充实监督人员,认真全面地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从而为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和成效发挥提供强力保障。如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生态修复工作开始后,封停了碧鸡镇16个采矿点和海口镇的16家采矿点;组织开展了全区矿产资源开采企业清理整治专项工作,完善了水土保持审批手续,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39个,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5本,依法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6.76万元;同相关部门组成水土保持执法检查组,多次对辖区内在建的昆安高速公路、云南三环公司120万吨/年磷铵工程、滇池西岸截污工程、高海公路、三多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20国道车家壁至眠山段等大中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依法履行了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能,规范了开发建设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湖南省石门县为巩固生态修复成果,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和辅助措施的管护常抓不懈。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户宽敞的住房墙面和修建的固定标志牌,书写醒目的大型宣传标语75处2810平方米,还出动巡回宣传车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标语宣传覆盖到了全县的20个乡镇。其次是狠抓预防监督执法,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项目区内的铁矿石开发建设项目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对乱堆、乱弃、乱砍滥伐、滥挖滥采等破坏生态植被活动做到发现一处、严肃查处一处,促进了生态修复工作有序、规范、持续推进。
4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人工辅助措施建设
实行生态修复工程涉及面广,同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切实处理好因封禁而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并以生态修复来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保证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4.1 以改促封,加快农村基本农田和高效经济林建设。
实行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封禁、退耕还林还草,必将减少农村的耕地面积,影响群众靠山林、坡耕地获得的粮食和经济收入。为此,在制定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满足群众的粮食问题,采取高效的经济林建设,弥补和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
4.2 以移促封,实行生态移民。
长江流域个别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与自然的矛盾异常尖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举步艰难,反过来又对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对于此类地区,应尽快实行生态移民,彻底杜绝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从而实现恢复生态,改善群众生存生活环境的双赢目标。
4.3 推行轮封抡牧、舍饲养畜,发展集约化畜牧业。
过度超栽放牧是引起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实行封禁治理,在一定时期内可利用草场面积将受到限制,为保证畜牧业的生产,必然要改变现存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推广和实行计划放牧、轮封抡牧、舍饲养畜,合理解决好畜牧业生产和生态恢复的关系。
4.4 封育结合,以育促封。
实行生态自我修复工程,主要靠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并不排斥人工辅助措施的作用。在封禁区的部分地块,单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难以有效快速恢复植被。因此,依据当地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适当地进行人工抚育、疏林补植、病虫害防治、优良树种、牧草引种和栽培,以育促封,有利于使封禁治理早见成效,并使封禁治理成果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