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十五”期间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建设精彩纷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通讯员薛顺康)作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标志性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黄委会联合流域各省(区)在原有水土保持项目基础上,通过调整和充实,按照集中、重点、示范的原则,于2001年3月正式推出和启动实施的流域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重点支流治理、示范区、小流域坝系工程、治沟骨干工程专项、生态修复、重点小流域等内容。
  据最新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期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599.66km2(含封禁治理面积),建成淤地坝2333座,其中骨干坝650座,中小型坝1683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精彩纷呈,已在黄河流域产生广泛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品牌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含城郊项目、示范区),坚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大支流为骨架,以地市设立项目区,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以骨干坝为主的沟道工程建设, 5年间,先后在24个项目区,建设了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三大效益显著、管理运行规范、示范效应明显的精品工程,涉及黄河流域八省(区)的46个县(旗),237条小流域,总面积11870.47km2
  截至2005年底,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400km2,其中:基本农田3.9万1hm2,乔木林5.1万hm2,灌木林8万多hm2,经果林4.7万hm2,种草5.7万hm2,封禁治理6.5万hm2;建成水型水保工程31543座(处);建成骨干坝374座,中小型坝1416座。
  ——小流域坝系及骨干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沟道坝系工程建设。先后开展了20条小流域坝系建设,五年间建成淤地坝193座,其中骨干坝69座、中小型坝124座;延续1986年以来实施的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207座。“十五”期间小流域坝系及骨干工程项目共完工276座骨干坝,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00多km2,总库容2.18亿m3,其中拦泥库容1.17亿m3,可淤地1700多hm2,可发展灌溉面积4300多hm2,为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修复试点,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到目前共开展了两期试点,涉及七省(区)19个县(旗),实施封育保护面积1240多km2。其中一期项目涉及甘、宁、蒙、晋、陕五省(区)的9个县,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60多km2,2005年通过竣工验收;二期项目于2004年启动实施,涉及七省(区)10个县,实施封育保护面积570多km2
  ——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从1997年开始实施,先后共开展了227条。 “十五”期间,共开展了176条小流域,总面积6500多km2,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阶地区、土石山区、风沙区和干旱草原区等六个类型区,涉及黄河流域八省(区)的111个县(市、旗)。
截至2005年底,项目共完成治理面积1960km2,其中:基本农田2.8万hm2,水保林9.1万hm2,经果林近3万hm2,种草近2万hm2,封禁治理2.7万hm2;建成水型水保工程13817座(处)、中小型淤地坝143座。目前有72条小流域已通过竣工验收,有23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是我国政府首次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开展的大规模水土保持项目。先后实施两期,已于2002年、2005年通过世行竣工验收,被世界银行誉为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并荣获2003年度世界银行杰出成就奖。“十五”期间,共完成治理面积3450多km2,其中:基本农田6.1万hm2,乔木林8.3万hm2,灌木林6. 3万hm2,经果林4.4万hm2,人工种草4.5万hm2,封禁治理4.9万hm2;建成骨干坝116座,中小型坝235座,小型水保工程14097座(处)。
2004年,新启动实施的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是英国国际发展部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二期项目的援助项目。其建设目标是帮助世行和其它援助机构正确理解流域整治和管理项目对减贫所产生的影响。目前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各级项目执行机构围绕项目协定所规定的目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作为2003年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由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以来,流域各省(区)抓住机遇,在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质量监督、配套资金落实、安全渡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先后启动实施了82条小流域坝系工程,涉及甘肃16条、宁夏7条、内蒙16条、陕西26条、山西17条。目前已完工淤地坝1633座,其中骨干坝316座,中小型坝1317座。而且,在技术标准和建设质量上都好于以往。
  ——其它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除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在黄河流域八省(区)全面实施以外,其余3个国家水土保持项目,主要在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部分省(区)进行实施。五年间,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9200多km2,完成投资105020万元,其中中央73000多万元。
  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简称国债项目),是“十五”期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项目建设以植被建设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为宗旨,1998年起在黄河流域八省(区)全面开始实施。“十五”期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国债项目,涉及298个县的741条小流域,完成综合治理面积4700多km2,其中基本农田3.5万hm2,水保林2.2万hm2,经果林3.5万hm2,人工种草6.2万hm2,封禁治理12.6万hm2;建设骨干坝41座、中小型淤地坝170座, 小型水保工程41000多处;完成投资62000多万元,其中中央43000多万元。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进程。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简称八片工程),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涉及黄河流域的无定河、三川河(1998年转到湫水河)、皇甫川、定西县四个片,1983年至2002年间在黄河中游开展了两期小流域综合治理。2003年在上述地区启动了新一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先后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200多km2,其中基本农田6700hm2,水保林5.7万hm2,经果林1.1万hm2,人工种草1.8万hm2,封禁治理3.1万hm2;建设中小型淤地坝298座;建设小型水保工程4200多处;完成投资9400多万元,其中中央6500多万元。
  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项目,主要是针对晋陕蒙砒砂岩区实施的沙棘生态工程项目,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社会建设需要,将生态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通过产业拉动植被建设,维护生态建设的成果。1998年以来,项目建设在陕、晋、蒙三省(区)接壤的12个县实施。“十五”期间在砒砂岩区沙棘种植面积近2000km2,完成投资18000多万元,其中中央16500万元。沙棘成为该地区继柠条、沙柳之后的第三大灌木。伴随着沙棘资源建设步伐的加快,沙棘产业也蓬勃兴起,水利部沙棘中心联合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沙棘加工基地9500 m2,年加工沙棘鲜果能力2万吨。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简称农发水保项目),是国家以保持水土、整治国土为基础,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扶贫项目。2001年以来,在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青、宁、陕、晋、豫五省(区)的35个县128条小流域实施,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200多km2,其中基本农田1.1万多2hm2,水保林5.4万多hm2,经果林8000多hm2,人工种草8100多hm2,封禁治理4.6万hm2;建设骨干坝1座、中小型淤地坝35座, 小型水保工程 2650多处;完成投资14300多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00万元。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十五”期间,坚持以深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为指导,以加强开发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为核心,以认真行使监督检查权、促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全面落实为重点,加强了典型示范推动和重点工作突破,强化了晋陕蒙接壤区、黄河源区等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预防保护工作力度,巩固和深化了规范化建设成果。具有显著的机构制度健全、监督管理及实到位、项目建设质量提高、监督工作快速发展、成效突出的特点。
  目前已建立流域机构、省、地、县四级监督机构387个,配备专职及兼职监督员7934人,基本形成了流域机构、省(区)、地(市)、县(旗)完整的执法体系。五年来,黄河流域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审批各类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10669个,方案报批率由“九五”期间的40%左右上升到“十五”期间的90%以上;立案查处违法案件8006起,其中强制执行779起,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11711.8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6775.2万元,建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1000多处,促使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近12亿元。补充完善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技术管理规定2235个。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面积达12万km2,开展了两批10个城市水土保持试点,青海西宁、甘肃天水、山西晋城、陕西延安、内蒙古包头、河南济源等六城市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水土保持监测,“十五”期间在黄河流域全面展开,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各省(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通过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初步验收,以流域监测中心站、上中游各省(区)监测总站、部分地市监测分站组成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黄河流域已建监测机构169个,其中流域中心站1个、省级总站8个、地级分站69个、县级分站92个;有监测技术人员877人,基本形成了流域机构、省(区)、地(市)、县(旗)较完整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监测中心在组织有关省(区)开展了黄土高原示范坝系监测,启动实施部分监测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250GB的基础数据库;并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为指导,开展了通信、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了“黄河上中游地区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研究重点项目,推动了新技术在规划设计、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淤地坝建设、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水政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而且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公告制度,流域机构及各省(区)都编制了年度监测公告。
  ——水土保持科研与“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近年来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坚持面向水土保持行业需求,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力量加强攻关,在“三条黄河”建设、水土流失规律、防治途径、动态监测、监测指标体系、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型筑坝等应用技术及治理效益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区域经济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十五”期间“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动态监测系统技术引进”等21个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为深化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和防治机理的研究,“十五”期间启动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模型黄土高原”建设领导小组与试验实施机构,抽调骨干力量,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试验研究经验开展工作。西峰、天水、绥德三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先后开展了“模型黄土高原”原型观测。已完成《典型小流域原型观测初步设计》、《“模型黄土高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报告》、《“模型黄土高原”工程可行性研究任务书》等前期工作和相关基础研究及模型黄土高原野外人工降雨试验;明确了“模型黄土高原”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关键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及建设管理,“十五”期间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管理,前期工作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使水土保持在专项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单项工程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五年来,全流域共完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50余部;完成重点支流、小流域坝系工程等专项可行性研究320余部;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等工程初步设计4300多项。这些不同阶段的前期成果,为水土保持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五”期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管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基本做到了分工明确、措施到位、管理规范。各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相继出台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200余部,从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后期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注重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的同时,先后编制和修订完成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规范》、《水坠坝技术规范》等一大批水土保持业务标准、规定和技术导则;出版《淤地坝系列丛书》等专著25部;开展了流域水土保持改革、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等10多项水土保持专题调研,在水利水保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