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夏都现风采——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宁项目区北山流域简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描写青海的诗句。荒凉凄惨的景象,是千百年来人们对青海的典型印象。但自八十年代始,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蓬勃发展,青海的山山水水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巨大变化,树荣草茂,山色葱绿,宛如一夜春风飞度,江南美景北上,令人瞠目,引人流连。
在青海省东北部,座落着省会城市西宁,它位于湟水流域中部。为了提高西宁地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与生存环境质量,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纲要,2000年建立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西宁项目区,项目区包括大通县、湟中县、西宁北山流域,西宁刘家沟流域等9条小流域,总面积为340.02平方公里,其中西宁北山流域面积45.88平方公里,西宁刘家沟流域面积25.86平方公里。
一、北山流域基本情况
西宁市共有23条沟道,分布在湟水河两岸的南北两山。北山小流域位于西宁市东北部,流域面积45.88平方公里,该流域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层较薄,岩层多为积岩,植被稀疏,灾害性沟道多,突发性洪水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威胁着西宁东北部人民生命的财产安全,是西宁市至关重要的治理区域。
二、北山流域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后,我们及时同有关部门衔接,通过地方群众、单位集体、个体承包、自筹资金等方式,抓紧组织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循了水保搭台,政府协调各部门唱戏的机制,国家专项投资和社会各类投资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期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及《初设》的要求,开展了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截止2004年,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77平方公里,其中完成造林1996.7公顷,种草958.6公顷,梯田21.71公顷,完成石谷坊25座,完成浆砌石小型淤地坝38座,沟头防护8处。各项措施完成率占下达数的100%。
三、经验与作法
流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7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67.2%,地面有效植被覆盖度达64%,生态治理效果显著。
自项目实施之日起,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将它作为了重大的发展机遇,重大的历史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把握和运作,制定了“生态立市”、“生态兴市”的战略目标,集思广益,总结经验,确立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略,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封育措施相结合作为主要方式,取长补短,因地制宜,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理,与此同时,制定并完善了水土保持监督机制,在法律制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等形式,增强了百姓的水保意识,营造了较为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通过几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西宁市北山流域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治理,减少了洪水、泥石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做到了蓄水放清,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得到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西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夏都西宁城市品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水土保持工作在青海依然是一个严峻的使命。原生态环境的恶劣,人才资源的匮乏,资金来源的紧缺,都给这项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是,我们各级水保工作人员都热爱着这一热土,都有着可贵的奉献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以水利部水保司刘震司长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为指导,努力贯彻“三个结合,三个为主”,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江河源头而努力工作,为创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奋斗。
西宁市水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