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怀仁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调查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会昌县水土保持局 卢瑞生 王恩臻 邵铭煌
怀仁小流域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江西省湘江河项目区中的重点治理小流域。自立项以来,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重点推广实施“猪-沼-果”工程,是“猪、沼、果”发源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已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自然概况
怀仁小流域地处会昌县西北部,位于珠兰乡境内;小流域北部以文武坝白竹村为界,南以贡江河相接,西以本村高排村小组山脊为界,东以文武坝镇勤建村相连,自北东向南渐分三条小溪汇入贡江,属赣江上游贡水的二级支流,流域总面积9.4km2。
该流域为丘陵区,山丘面积6.82平方公里,占面积的72.5%。
地表成土母质为花岗岩为主,岩体中含长石35-55%,石英25-35%,黑云母5-10%,风化壳厚达10米以上;有少量的沙砾岩,土层较为深厚。
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达295天,多年平均气温20℃,年均降雨量1660mm。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山地植被破坏殆尽,植被率在15%以下,仅局部山地残存着些生长不良的马尾松。
流域内山地土壤A、B层已全流失,只残存粗砂层和碎屑层(群众称白爆砂、红爆砂)。经测定白爆砂表层20厘米内仅存有机质0.07%氮0.002%,磷0.07%、钾26%,土质贫瘠,林草难以生长繁衍。十年生的马尾松,树高不足一米,80%的山地成为溜砂岗。特别是稀土开挖点,搬山运动,寸草不生。
2、社会经济
1992年,怀仁小流域内有2个行政村,共15个村小组,471户,2224人,劳力1058人,人口密度236人/km2,人均耕地1.16亩,人均土地6.3亩。
流域内农业结构单一,以粮食为主,平均亩产318公斤,经济作物比重很少,主要有油菜、花生和红薯、甘蔗、脐橙。农业总产值210.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3.36万元,林业产值28.86万元,牧业产值34.52万元,工副业20.46万元,其它产值13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54%、13.7%、16%、9.7%、6.6%,由以上收入可看出,占流域总面积18.4%的耕地,收入却占54%,年粮食总产量78.89万公斤,人均口粮355公斤,人均纯收入443.1元,农户生产条件差,生活相当贫困。
3、水土流失情况
列入重点治理以前,怀仁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09公顷,占总面积的64.7%,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463公顷,占75.8%,中度流失面积143公顷,占23.8%,强度流失面积3公顷,占0.4%,其水土流失特点是:
(1)流失量大:年均侵蚀量7.55万吨/平方公里;
(2)沟谷深,密度大:沟谷面积占坡面面积的45%,在3条小溪的崩岗群,沟谷深达12米以上。
(3)流失物质粗:风化物中石英含量占35-40%,流失后大部分砂粒在河谷沉积,淤塞河道、水库,抬高河床,危害农田。
(4)土壤肥力低、白爆砂肥力极低,远远满足不了树草的生长需要,导致农村“四料”(燃料、木料、肥料、饲料)俱缺,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业广种薄收。
4、治理措施布局
自1994年实施规划以来,实现山、水、林、田、路和农村能源统一规划,同步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09公顷,治理度为88.4%,其中:营造水保林149.7公顷,经济林:149.3公顷,封禁治理307公顷。建土、石谷坊15处,山塘2座,治理崩岗1处。
(2)水利建设:完善了灌溉设施。
(3)治理低产田:治理低产田150亩。
(4)道路建设:扩建乡村公路12公里,新建公路5.5公里,建石拱桥4座,涵洞32个。
(5)能源建设:共建省柴灶150个,建煤灶100个,建沼气池158个,加上发展速生灌草,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烧柴困难。
(6)弃土治理:稀土废弃土进行削级用推土机堆成梯田、种植百喜草、糖密草等。
5、治理技术
规划实施期间,对山、水、林、田、路、能源进行综合治理。对荒山采用挖水平竹节沟的工程措施。即环山挖水平沟,各条水平沟每隔2.5-3米长留一低于沟面的土埂隔开,把长沟截成短沟,将降雨分散蓄于沟内。由于长度改短,能保持水平,沟埂不易崩塌,在坡面上形成无数的小蓄水池,达到了降雨全部拦蓄在坡面上,然后逐渐渗入土中。从而提高了土壤的含水量和植物的抗旱能力。再配上高密度的林草措施,获得了最佳的治理效益。这样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采用挖水平竹节沟和水平梯田等坡面工程,适当增肥,达到保水保土,为植物生长,重建植被创造条件,乔灌草立体种植,并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林草种(包括引进、乡土品种),同时治理与封禁结合,技术措施合理,符合自然和经济规律,为这一类型区的治理和开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式。同时摸索出了一条“猪、沼、果”治理开发新路子,既解决了能源,又保护了山林植被,开发了经济果园,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治理成果的同时,严加管护,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全面推行生态自然修复。
6、治理成效
通过综合治理和后续管护,全流域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有限的水土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人与自然趋于和谐,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突出体现,反映出了流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加强。
6.1生态效益突出
(1)扭转了水土流失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到1997年水土流失面积比综合治理前减少了72%,尤其是强度剧烈流失面积下降了95%,山地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0%上升到了72%,山地林结构趋向合理,由原来单一的马尾松纯林,逐步向现在的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林相混交的良好森林生态结构转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净化了空气,调节了气候,控制了水源的面源污染,形成了因害设防,层层拦截地表径流的综合防治体系。山间气候逐渐趋于正常,动植物种类在不断增加,多年不见的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又栖息于山林之中,苔藓、地衣、蘑菇等低等植物又见繁衍,枯竭多年的泉眼又见清泉涌动,一直无法种植水稻的山间排田,如今又闻稻香阵阵,形成了一片林茂粮丰,人天和谐的良好居息场所。
(2)山地次生土壤已经形成,在坡面工程和植物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一是提高了土壤蓄水量和保土量;二是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肥力得到提高,根据多年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流城内的蓄水效率为77%,可拦蓄经流109.69万立方米,保土效率为72.5%,保土量为5.8万吨,有效地促进了土壤的重新形成和发育,表土层的有机质、氮素、微生物量明显增加,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5%增加到88.77%,增加了33.77%,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旱灾害明显减少。
6.2社会效益明显
(1)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治理区“山上松柏青、山腰梯田绕、沟谷节节拦、路渠绕山转 ”的优美环境,促进了土地的增值,加速了土地的流转,从而成了商品,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源泉,综合治理后不少大科技户为了实现规模发展,积极向外出务工和能力低下的农户租赁,承包其闲置或半生产的土地,实现了土地增值,农户增收,业主获利的“三赢”从而盘活了土地。山上蓄水能力的增强和农田灌溉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农田抗御旱涝灾害能力。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粮食生产增产丰收,有力促进了蓄牧业生产和发展,农村有机肥的数量成倍增加,稻草也重新开始还田沤肥,为培肥地和农田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治理后,农业总产值达618.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89万元,林业产值84.5万元,牧业产值165万元,工副占产值145万元,其它产业34.8万元。分别比治理前上升67%,192%,377%,608%,167%。粮田亩产达400公斤,比治理前增加了25.8%,人均产粮达439公斤,比治理前的355公斤,增加了84公斤,增加了24%,人均纯收入由九二年的443元,增加到2050元,增加了363%,大大地超过了全县平均增长水平。
(2)土地利用与种植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治理前,治理区对土地进行了总体规划,以科技为手段,以增收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体系。全流域的生产结构比例是:种植业占54%,林业占13.7%,牧业占16%,副业占9.7%,其它产业占6.6%,目前,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种植业占31.9%,林业占13.5%,牧业占26%,副业占23%,其它产业占5.6%,牧业产值有了在幅度的增长,增长了10%,农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有了改善,农业产值下降了18.1个百分点。
(3)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怀进一步高昂,“截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治理区实施的水保生态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保土能力提高了土壤肥力,引来了外来资本。从94年以来有5户到来户到小流域内租赁山地搞治理开发,面积达250亩,带动了整条流域的治理开发进程。
6.3经济效益良好
(1)开发治理走上良性循环,与生态治理同步开发的经济果木林全部投产,效益可观,并以形组成层次开发、滚动发展的高潮。“猪、沼、果”工程是水保综合治理开发的新路子,该流域高排小组是本工程的发源地,1993年这个小组19户人家,建起了16口沼气池,出栏生猪270头,人均出栏3头猪,开发果园92亩,人均达到一亩,全年人均纯收入达1300元,比上年增加了500元,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多增长了30%,良好的效益,使整个流域的群众看到了治理开发的希望,增强了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乡、村、组、户代表参观学习推广经验,使“猪、沼、果”工程在怀仁小流域内全面推广,探索普及“猪、沼、蔗”、“猪、沼、菜”、“猪、沼、鱼”。等实用新型技术,为周围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帮助村民们治理开发水土资源,带领着他们一起共同致富。穿行在瓜果飘香的田间小道,茂密的果园树林里,不时有野兔和山鸡从茂密的草丛窜出,偶尔还能遇到已经多年不见的蛇在路上悠闲爬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各种生物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之地。
(2)流域经济增长迅速,群众生活明显提高。1997年怀仁小流域新增治理面积8085亩,年效益 可达25.35万元,年净效益可达成协议16.5万元,其中1290亩经济果木林到了盛果期,每年产值可达5.6万元。达到自结自余,燃料基本够用,不少农户尚有节余。流域内有68户新建了住房,100%的农户用上了电,80%添置了彩电。90%农户拥有了摩托车,95%装上了电话,不少人用上了手机、电脑,开始告别贫困,向小康迈进。
7、主要措施
7.1强化领导,搞好服务。为切实加强对怀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领导,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怀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领导小组,由小流域所在的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规划实施。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资金物质、技术、用地上给予优惠,并在养猪,开发种果、建沼气池等每个环节加强服务指导,全面指导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乡水保站负责综合治理开发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乡蓄牧兽医站负责养猪的技术服务,乡果茶站负责果园技术管理指导,对建沼气池的技工实行“统一调配,统一安排模具,包建池、包安装、包指导,不合格的包重建”的“两统四包”管理,保证了治一片成一片,建一口成一口,有力推动了“猪、沼、果”工程在该小流域的全面推广。
7.2奖励政策、惠及群众。小流域治理开发对荒山、荒坡实行以户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调动了群众治理的积极性。加速了治理进程。治理一条小流域,开发一种产业,发展一方经济,改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态“作为工作的目标,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核心内容。
7.3典型引路、科学治理。
该小流域采用水、田、林、路、能源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并筛选了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林草品种,为同类地区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式。特别是“猪、沼、果”工程是最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使治理进入了良性循环,引进科学能人并举办培训班提高了农户的致富能力。
小流域后期管护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经济林和后期管护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效益,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经过捆绑各部门资金,正式移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全面抓了水保林、经济林、植物篱的补植工作,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的老果园改善,正确享受农民成立农村合作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7.4生态修复、开阔能源。燃料缺乏是水土流失地区普遍性的问题,只有认真解决好群众的烧柴问题,才能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猪、沼、果”工程中的沼气成了绿色环保的主要替代能源,烧、煤、液化气、电及省柴灶的推广也解决了部分不足能源。农户利用四旁种植胡枝子等灌草多途径开辟了能源,烧柴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山也封住了。
7.5强化监督、依法管理。十四年来,怀仁小流域逐步建立与健全水保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将水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一是根据《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乡规与村规民约,发到各家各户,张贴路上,用法规和制度约束了人们保持水土的行为规范;二是流域内的乡、村成立了水管理站,组织监督管理员,形成水保执法体系;三是建立定期培训考核与奖惩制度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四是利用标语、墙报、广播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水保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水保法制意识;五是紧紧抓住“两费”征收与“三权”,积极履行水保监督机构的职责,各项开发建设项目有水土人持方案并实行“三同时”制度六是抓住典型案件,发现一件、立案一件,从快从严,以强有力的执法行动教育广大群众自学保护水土资源。
(发稿时间:2006.09.24)
[作者简介]卢瑞生(1966-男,系会昌县水土保持局局长,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