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刘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为西部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注:9月26日,《经济日报》发表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的署名文章:《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为西部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现全文转载如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不仅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为此,水利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强度高。最新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5.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1%,占西部国土面积的43.9%。西部地区集中了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西南岩溶区、西北风沙区等四大水土流失类型区。其中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面积6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71%,年均土壤流失量20多亿吨;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面积120万平方公里,长江上游年均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西南岩溶区,以贵州高原为中心,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降水多,土壤的流失强度大大超过成土速率,现有石漠化面积8.81万平方公里;西北风沙区,由风力引起的侵蚀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风蚀总面积的78.5%,是我国风蚀最严重的地区。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等以水力侵蚀为主;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流域除水力侵蚀外,重力侵蚀也比较严重;西北风沙区则以风力侵蚀为主,而农牧交错区则受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双重作用;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由于不同侵蚀作用力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不尽相同,加上人为活动的强烈干扰,更加剧了侵蚀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增大了治理的难度。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危害在于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层变薄,进而出现沙化、石漠化等土地退化。我国西南地区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石化”不断加剧,有些地方坡耕地表层土壤已全部流失,使群众失去生存基础。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水库、湖泊和河道,导致许多水库的灌溉、发电效益大幅度下降,并加剧了当地和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还加重水源污染,对城镇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西部地区既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同时也是贫困人口密集区。我国745个水土流失严重县中有487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总数的65.4%。在国家和各省区市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的比例高达75.8%。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水土资源是他们生活的基础。通过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地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土保持有利于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实施工程、植物和农业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流失速度,保护土壤资源,增加降水入渗,提高土壤持水量,增强土地抗旱能力,保持土壤肥力;同时为土壤的再生创造有利的条件,加快土壤的形成速度。水土保持还有助于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水土保持有利于实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西部地区的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在小范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在北方,主要措施是修建基本农田,建设集雨水窖、池塘等小型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南方地区,则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及相应的坡面水系工程,降雨时拦蓄雨水,并可排除多余的水量,减轻对土壤的冲刷,干旱时放水灌溉,使水土两种资源优化配置。
  水土保持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生产的情况下,通过实现陡坡地的退耕,扶持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压缩农业用地,增加林业和牧业的用地比例,从而使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实现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促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西部地区农村要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逐步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山清水秀的面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在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上,国家应发挥投入的主体作用,建立长期稳定、并随财力的增强逐渐增加的投入机制,加快治理的速度。同时,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灵活多样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局面。
  其次,要坚持科学规划。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黄土高原地区要以坡耕地和沟道治理为重点;西北风沙区要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林草植被,恢复生态系统为重点;西南地区则须以抢救土壤资源,提高土地承载力为重点。
  再次,要突出重点工程。坡耕地是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主要的策源地,同时又是山丘区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现有坡耕地约3.18亿亩,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黄河中游、珠江上游。实施以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土与治水相结合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因而成为当前治理水土流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步伐的关键。人口较少民族集中分布、粮食难以自给的边远山区、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资源急剧减少和重点退耕还林等区域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需要优先实施。
  同时,要发展特色产业。要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林果、蔬菜、药材、畜牧等产业,建设名特优商品基地,培育山丘区特色农业产业带。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
  水土保持应将农村道路、饮水、沼气池、节柴灶、垃圾处理,以及分散农户房前屋后的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和改善村容村貌的措施纳入工作内容,对村庄环境进行整体绿化、美化。要减少薪柴消耗量,减轻对植被的破坏;控制面源污染,减少进入江河水体的污染物;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从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果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来源:经济日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