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庭园水保模式 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苍溪县水利局:祖兴才 侯傢诠 史 伟
苍溪庭园水保,以农户居住的庭园为中心,以四周为范围,以科学经营为核心,以持续利用为目的,将水系、道路、房屋、饮水以及庭园改造、村庄布设、结构调整和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统筹考虑,一并规划和整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庭园水保切中了广大群众在解决温饱、实现生活富裕之后,要求拥有优美生活空间的强烈诉求。在2006年的全国水保工作会上,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明确给予肯定:庭园水保是更高层次上的水土流失防治,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苍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嘉陵江中游,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由于该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40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1%,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1995年,苍溪被长江委列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县。以此为契机,该县围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形成了“六个一”+“三配套”的庭园水保模式,推进了“长治”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0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被列为全国第二个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全面启动县和全省启动的第一个生态县建设县,被四川省水利厅、人事厅评为“十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
基本模式:以户为主,尊重民意
庭园水保模式以农户居住庭院为单位,以四周为范围,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农户庭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以“六个一”+“三配套”为主要内容,将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一并统筹规划综合整治的水土治理模式。庭园水保全民参与破解了水保资金国家投入少、工程管护难、经济效益差的三大难题。
“六个一”建设是庭园水保治理的基础,通过“六个一”建设,实现山、水、田、林、路、池、井、气、园综合治理。一是经济园建设。积极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或荒山荒坡,推进“一顺二固、三规四改”(理顺水系,前固保坎、后固背墙,突出规划、规模、规范,实行坡改梯、零改整、薄改厚、瘦改肥),建设标准的果园、桑园、茶园、药园等经济园,恢复植被,减少地表径流,调节庭园小气候。二是沼气池建设。农村薪材砍伐是破坏森林植被的主要形式,为此,该县积极引导农民建设沼气池,建设新型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据测算,每年全县因使用沼气而减少砍伐薪炭林50万立方米,相当于封山育林30—50万亩,并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种、养、加等经济项目,可直接获益1000元以上。三是蓄水池建设。既可实现集雨节灌,增强抵御旱灾的能力,又可将雨水进行集中,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四是建设一眼机压或电提卫生井。让群众用上清洁卫生方便的自来水,杜绝到处挖井取水破坏水土,实行密封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五是建设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对农户进出道路进行硬化,不但美化农居环境,改善通行条件,而且有效抵抗了雨水对泥土的冲刷,降低了泥沙流失量。六是建设一套卫生舒适的生态民居。通过规范化建设生态农居,推行“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疏通引排渠系,集中利用雨水,减少水土流失。
“六个一”建设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范围水土治理,要实现大范围的综合水土治理,巩固治理成果,必须扩展“六个一”外延,丰富其内涵,提升综合效益,深入开展“三配套”建设。一是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主要是通过调结构、育产业、促增收,解决水土流失反弹问题。在庭园水保建设中,坚持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天然林保护、改良土壤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机结合,以退促调、以改促调,以调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又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实效来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改良土壤不反弹。二是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连经济园、一头连养殖业,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庭园水保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主要是解决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提升问题。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重点,大力推进庭园文化配套建设,着力增强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把水土保持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深入开展“五有”(有科技明白人、有文化活动阵地、有信息通道、有生态居住环境、有文明户或五户十星挂牌)生态家庭文化细胞建设,美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推进方式:循序渐进,完善创新
在推进“六个一”+“三配套”庭园水保建设工作中,苍溪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以“工程见实效,农民得实惠,治理求实绩”为目标,改变就水保抓水保的观念,把庭园水保建设与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行规模治理,连片治理,为水保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该县围绕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总结和提升形成了庭园水保建设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苍溪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1元,贫困人口达54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7%,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尽快让农民脱贫致富,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立足庭院开发房前屋后空闲地,大力发展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药园。80年代后期,在总结 “五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得富,分开住,房前屋后栽果树,鸡鸭成群一大路,三年五载就致富”的理念,提高增收致富能力。90年代初,提出“产业立县,庭园富民”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要求“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农民立足庭院向四周辐射,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大规模进行“三规四改”(突出规划、规模、规范、实行坡改梯、零改整、薄改厚、瘦改肥)。90年代中期提出“六个一” 建设标准,要求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推行庭园水保规范化建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基本形成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党的十六大之后,明确提出“六个一”+“三配套” 庭园水保模式,赋予庭园水保新的内容。
坚持户办为主,创新投入机制。水保工作如果只靠政府投资治理和建设,只是杯水车薪,必须充分调动群众自主投入、自我创业的积极性。庭园水保是一项以农户为主,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民致富、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富民工程”、“生态安全工程”、“德政工程”。苍溪县坚持政策驱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利益拉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建立了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庭园水保工程建设投入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投入—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一是明晰产权自主建。对原集体的荒山、场园、水利工程等经营权公开拍卖,引导买主自觉进行绿化、改造,实施塘库、场园民营化,并将拍卖的收益用于补助农户进行庭园水保建设,激发农民自我创业热情。近年来,全县共拍卖山坪塘2143口、场园207个,不仅使所拍卖的山坪塘、场园得到改造,而且将收益的 800万元又补助农户发展庭园水保9100多处。二是能人示范带动建。坚持把水保当作产业来办,将水保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培育水保品牌、壮大水保产业,特别是通过培育“水保老板”、“水保大户”,带动周边农户,促进水保大发展。全县共培育“水保老板”、“水保业主大户”1000余人,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和水面7万余亩,直接带动4万余农户开展水保建设。三是政府扶持引导建。一方面,政府加大统一规划和宣传教育力度,动员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干。另一方面,用好用活上级各类项目与财政资金,以奖代补,辅之以机关干部帮扶、税费减免、用地优惠等措施,支持农民进行庭园水保建设。政府每投入1元可带动农户自主投入10元以上,近三年来,全县各类项目和财政投入5300万元,带动全县农户自我投入资金近6亿元,投劳近2600万个。四是村规民约要求建。把庭园水保建设分解成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由村民自主决策,民主管理,讨论制定村规民约,要求农户自觉搞好建设。同时,大力宣传典型示范户和村组,通过典型引路,有力地辐射和推动了庭园水保建设。
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扩大覆盖面。庭园水保作为一种全新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只有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扩大覆盖面。首先是科学规划,梯度推进。苍溪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规划用3年时间,全县启动庭园水保建设示范村100个,每年有1万农户达到“六个一”+“三配套”庭园水保户建设标准。并首先选择了自然条件较好、地处河谷平坝地带和公路沿线的75个村作为第一梯队,打造成样板,并由此向海拔较高和离公路干线较远的地方纵深推进。力争通过5—6年的努力,全县70%的农户到“六个一”+“三配套”的标准,从整体上提高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目前,全县启动110个村开展庭园水保建设。其次,坚持政府引导,确保质量。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确保建设质量;实行“三优先”,即先规划后建设,先国道沿线后农村腹地,先物质后精神,实现交通道路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再次,坚持因地制宜。在庭园水保工程建设中,不搞“一刀切”,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盲目攀比,不搞形成主义、花架子,在经济园建设上,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在便民路建设上,有条件硬化的才硬化,没有条件硬化的,积极推行石板路;在农居建设上,以体现“川北民居”特色为主,坚决杜绝负债修“洋楼”。针对农村贫困户、五保户、缺劳户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苍溪采取党员干部、县属部门结队帮扶和项目资金适当倾斜的办法,支持和引导他们搞建设。全县部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160户,帮扶资金和捐物折资48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庭园水保建设工作平衡发展。
主要成效:民富村新,生态美好
苍溪“六个一”+“三配套”庭园水保建设投资少,见效快,符合群众意愿,深受群众欢迎,目前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庭园水保建设,水土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县建成庭园水保户6.2万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森林覆盖率从80年代初的19.2%提高到45%以上。2002年阎家沟小流域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今年3月,四川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启动大会在该县成功举行;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新农村路上”栏目第一站到苍溪进行采访,庭园水保模式得到广泛关注。
庭园水保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庭园水保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高产、稳产率。自2000年以来,该县通过庭园水保建设,共实施坡改梯8万多亩,建小型水利工程4000多处,实施庭园水保工程建设的地方,粮食单产提高了20%以上,农民人均粮食产量提高了16%。同时庭园水保建设改变了广大农民的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沼气池纽带、种养业互哺的生态增收新路子。通过沼气沼液渣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化肥用量,较好地杜绝了高毒高残农药,促进了无公害产品生产。建成了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白色双孢蘑菇、青刀豆、花生等10多个品种获得国家或省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广益食品公司生产的蔬菜、水果罐头全部出口欧美,特色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到80%,形成了苍溪雪梨、红阳猕猴桃、川明参等五大主导产品,成为全省水果大县和川明参、猕猴桃生产基地县。
庭园水保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自实施庭园水保建设以来,每年给全县农民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5亿多元。通过庭园水保工程建设,建成的经济园可实现年收入6亿多元,户平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实施庭园水保工程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600—34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0—1400元,现农村居民存款余额达31亿元。
庭园水保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全县建成生态经济园45万亩,实施退耕还林7.7万亩,生态自我修复及天然林保护123万亩,人工造林8.5万亩,完成庭园改土3.5万亩,种植优质饲草12万亩,部分小流域森林覆盖率从80年代初的19.2%提高到现在的45%以上。植被的恢复增加了对地表径流的拦蓄、减少了进入江河的泥沙。以阎家沟流域为例,年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的14.8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3.20万吨,土壤侵蚀模数由3500t/(Km2.a)下降到760t/(Km2.a),减少了78%。同时,理顺了坡面水系,将水集中有序利用,解决了果树、蔬菜、人畜、消防等用水,避免了水乱冲土乱流,减少了脏乱差,农民日夜出入的泥泞小路变成硬化的石板路或水泥路, 房前屋后杂树变成了果园,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庭园水保促进了农村面貌提升。通过庭园水保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全县建蓄水池5.4万个、卫生井14万眼以上、沼气池11.5万口、村组集中供水站120余处,硬化便民路3600多公里,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放心水,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60%的农户有一套卫生舒适的生态民居。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目前,全县达到“十星”级文明户5万户,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200多个,其中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8个。宽带网、电视、电脑进入普通农家,农民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县光纤电视通村达94%,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100%的村、38%的户通电话,不少农户已实现在网上和电话上进行农产品交易,部分乡镇农户依托生态农业发展观光旅游。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苍溪将进一步提升“六个一”+“三配套”庭园水保建设内涵,沿着这一路子,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