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坠坝研究的经历与推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刘尔铭
本站讯 1950年以后,随着黄委“三站”的建立,黄河流域的水保科研迅速发展起来。一些老同志回忆说,那时,“三站”的水保科研课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泥沙来源与水土流失规律的观测研究;二是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的研究。在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方面,除了修梯田、良种树草培育以外,主要集中在对淤地坝的研究方面。到1955年,以绥德站为主的一些水保科研单位,就在干支毛沟中利用浆砌块石、夯压等办法修筑了一些较大的淤地坝。这种人工修筑的且有溢洪道、泄水洞的淤地坝很快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费劳力,投资大,而且当地缺乏水泥、石材,不能普及推广,这就为水保科研提出了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一些水保科研单位曾试过机械碾压、炸药爆破等施工方法,但均限于条件也未能有效推广。1952年黄委水科所,绥德、西峰水保试验站先后在陕北、陇东进行了水力冲填筑坝的试验。同时,陕西省水保局和绥德站又进一步调查总结了靖边县杨桥畔的引水拉沙造田的经验,并发现一些地方的群众利用抽水冲土筑坝的办法,受到了启发。之后,绥德试验站在群众筑坝中进行水坠法试验和示范,陕西省水保局也在陕北十多个县中进行水坠坝的宣传推广。到1973年黄委召开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时,时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同志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对水坠坝作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同年7月,陕西省水保局、山西省水利局共同主持,在西安召开了首次协作会议,成立了有43个单位参加的水坠坝协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到1976年,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编写了《水坠坝设计要点》和《水坠坝施工须知》,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使水坠坝更加规范化,便于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进行推广,经水利部批准,1979年12月在郑州成立了黄河流域水坠坝科研协调组。除陕、晋及黄河流域七省区水保局、水保站参加外,又吸收了西北水科所、中科院工程力学所,以及华东水院等四所高校水利系参加协作攻关。到1980年,这次联合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编写出版了《水坠坝》一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坠坝”经过两次协作攻关,已在技术上逐步成熟,得到了迅速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从1973年—1982年,仅在陕北、晋西两地就建水坠坝8164座。其中坝高超过20米的就有2200座,最高的达70米。库容超过1000万方的有30座,最大的达到9400万方。
“水坠坝”之所以能够受到群众的欢迎并得到迅速推广,主要是这种筑坝方法工效高,省劳力。据调查统计,水坠坝的筑坝工效每工日可达15—25方,较人工夯实和机械碾压提高3—5倍,而且筑坝成本降低60%。
水坠坝的研究成功与推广,极大地加快了黄河中游的淤地坝建设步伐。据调查黄河流域现有11万座淤地坝,除了早年发展的人工坝以外,近些年来新发展的几乎全是水坠坝。从1986年开始的治沟骨干工程,绝大多数都是用水坠法筑坝完成的。可见水坠法筑坝已被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和掌握。
在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区,近些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坝系农业,进一步拓展了水坠坝的发展空间。如何运用水坠坝加快发展坝系农业,对这一地区控制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除了前面提到的内蒙古西黑岱沟以外,这里再举一例,看看坝系农业的发展前景。甘肃省定西县花岔沟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共有大小支毛沟26条,到2002年底,这条流域共打坝15座,淤地963亩。而且建成的骨干坝、淤地坝,坝、库相间,联合运用,防洪、浇灌、保丰收,不仅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而且还为退耕发展林牧业创造了条件。现在他们已造林2000公顷,种草132公顷,发展各具特色的种植户、饲养户占到农户的90%。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随处可见。2002年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远远高出全县的平均水平。花岔沟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在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区,利用水坠坝发展坝系农业,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好办法。
2003年,水利部把淤地坝确定为亮点工程,并启动了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规划。许多老同志兴奋地说:现在水坠坝的科研成果更加有了用武之地,我们老一代黄河水保人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构建全河和谐社会的战斗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贡献。
作者单位:黄河上中游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