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土流失 发展农村经济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乡九里村距宜宾市区15公里,总人口2121人,人均纯收入3950元 。过去九里村是有名的穷山村,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劣,群众住的是土墙房,吃的是粗杂粮,群众凑足适龄儿童上学的学费都很困难。当地乡村领导、群众一筹莫展,作为水土保持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翠屏区水保办经过多次论证,决定以九里村为突破口,结合治理水土流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开发一种产业、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态为目标,带领当地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村经济。通过翠屏区水保办及当地群众的辛勤劳动,今天的九里村荒山变绿,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林茂粮丰,水泥道路四通八达,群众变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庭院整洁。全村80%的农户不仅盖起了“水果楼”,而且庭院当中遍植花草,厨房里都贴上了漂亮的瓷砖,冲水式马桶、自来水、沼气池、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家家必备。一个初步走上小康之路的社会主义农村形象跃然眼前。讲究卫生、重视生活质量,成了九里村人新的追求和新的生活方式。尽管农民外出打工已成时尚,但当地农民无一人外出。每年春暖花开时,漫山遍野的梨花、桃花颇为壮观,前往九里村观赏的人群、车辆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昔日不毛之地,已成为宜宾市著名的生态观光旅游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1、领导重视是关键
农民群众是土地资源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为加快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步伐,凉姜乡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一九八八年下半年凉姜乡政府指派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张学文和分管企业的副乡长黄明宣及九里村支部书记、村长具体落实示范点选点工作,经过多次反复宣传、动员和协商,最后确定九里村的生机坪队18户,连凹队7户,共计25户农户集中成片30亩为万株巨峰葡萄园示范点。副乡长张学文和黄明宣长期吃住在农户,工作在工地,增强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政策优惠是动力
制定示范点优惠政策,激励群众参与治理水土流失,1988年凉姜乡政府结合本地实情,对葡萄园示范点的25户农户分户投入的部份土地,给予减免两年的土地征购任务,减免了的土地征购任务由乡政府统筹解决。
3、资金扶持是保证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翠屏区水保办向上级争取了水土保持经费 3万元 专项用于万株葡萄园示范点建设,为使示范点前期建设生产工作 保质保量完成,由25户农户推荐8人组成葡萄园示范点生产组,每人每月工资50元,进行统一的土地改造及生产管理。
4、技术服务是保障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成果转化。翠屏区水保办于一九八九年春在成都龙泉买回巨峰葡萄苗在示范点定植,由水保技术员蒋方铭、代旭二位同志长期吃住在农户家,负责对示范点建园,土地改造,苗木定植,生产技术,生产人员管理的现场蹲点指导。万株葡萄园示范点从一九八九年苗木定植到一九九0年下半年初见成效,已达到了示范点治理要求,经乡政府商议同意后,解散了葡萄园生产组,将长势良好的葡萄和土地归还给农户自行生产管理, 由各农户自己聘请蒋方铭对一九九一年的葡萄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并协定技术指导费为葡萄年产值的5%,一九九一年葡萄丰产,户平均每亩收入达到1.2 万元以上,典型最有说服力,感染了周边的农民群众,前来参观的人络驿不绝,示范点成为了水土保持宣传的户外教室。
二、辐射效应启动规模经济的综合发展。
1、效益最具推动力
由于示范点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群众真实的感受到立足本地发挥自己优势,看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群众自发调整产业经济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以葡萄支柱产业为龙头并发展了枇杷、桃树、沙梨等多种经果林品种,现在以凉姜乡的九里村为主的连片经果林达4700亩,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规模绿色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态农业启动了生态观光旅游
原示范点25户葡萄收入经济效益显著,由原来几户人集中住在一起的破房,现各自建起了漂亮的新房,由于规模种植的经果林开花季节和挂果季节很为壮观,前去观光旅游的人逐年增多,他们又利用自身的优势把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增加了生态旅游餐饮服务效益。翠屏区凉姜乡政府每年3月在九里村隆重举办桃花节,邀请宜宾市文艺工作者参加,宜宾电视台、宜宾日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九里村生态旅游的影响。
宜宾市水利局水保办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