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水保让穷根根长成富苗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绿意渐染皇甫川
 
  本报记者李建国、通讯员张建国 吕永光报道:资源富集、经济快速发展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近年来,高举打造生态强市的大旗,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提升其高度,加大建设力度,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呈现出一派风起云涌的势头。
 
(一)
 
  皇甫川、无定河是两条直接入黄的多沙粗沙支流,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流经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总面积11470平方公里(其中皇甫川2831平方公里,无定河8639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35万人,劳动力7.4万个,人口密度19人/平方公里。皇甫川侵蚀模数18800吨/平方公里·年,无定河侵蚀模数5890吨/平方公里·年。两流域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农牧业生产滞后,农牧民生活异常贫困。有的地方已成为“无水可饮、无地可种、无草可牧”的“生态禁区”,生态环境已恶化到人类无法生存的状态,不少农牧民举家迁居他乡谋生。
  1983年,国家将皇甫川、无定河两大流域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使当地群众看到了生存与绿色的希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重点治理区的农牧民提前脱贫,并逐步迈开了致富的步伐,有95%的农户走出贫困,走向富裕。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
  皇甫川、无定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到目前已顺利完成了一、二期工程。两期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鄂尔多斯人为再造一个秀美山川,为后代子孙造福,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20年来,在103条小流域、3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72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基本农田88平方公里,水保林1704平方公里,经济林98平方公里,种草582平方公里,修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5616座(处)。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蓄水保土能力增强,缓洪减沙效益显著。所开展的103条重点流域范围内治理程度均达到80%以上,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14%提高到76%以上。由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拦蓄泥沙量达75%,蓄水效率达到了70%以上,有83%的流域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沟的良好态势,既减缓了干流的洪峰,保护了下游农田与公用设施的安全,又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
  ——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风沙区通过拉沙造田、治沙造林种草,丘陵区通过打坝蓄水、淤地,建旱井、水窖,修水平梯田等措施,实现了“农田下川,林草上山”。治理区内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24%提高到85%,有效的减少了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环境的改善使得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改“粗种”为“细种”,彻底扭转过去倒山种田的陋习,实现少种、高产、多收。同时也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建成座座“绿色小银行”。
  ——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发展。在大力发展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节省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养殖业和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达到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目的。项目区农林牧副各业产值比例由治理前的1:1.76:1.1:0.5转变为1:3.55:1.66:1.26,使各产业的发展初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发展了区域经济,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发挥效益后,各业产值明显提高。无定河项目区人均粮食由治理前350公斤增加到2534公斤,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438元提高到现在的4385多元;皇甫川项目区人均粮食由治理前298公斤增加到现在9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268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多元。重点治理项目区的农牧民真正摆脱了贫困,开始步入小康。
  ——治理区农牧民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二转三变”。一转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二转是由单一的农牧业经济向多种经济,面向市场转变。一变是思想观念有明显变化,科技意识普遍增强;二变是生产生活条件显著变化;三变是生活习惯、文化生活有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在周边地区发挥了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治理开发中,准格尔旗和乌审旗旗委、政府为了保证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注重规模,统一治理”的原则,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治理和开发一体化,发展小流域经济,着力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初步实现治理一条小流域,建立一个基地,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水土保持是一项群众性的公益事业,只有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重点治理区的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能够促进治理开发的配套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的形式,实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奖励治理好、管护好、开发好的乡村及个户。在治理工程上本着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允许个人投资和股份制开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承包管理。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变过去的“要我治”为“我要治”。与此同时,实行多渠道集资,实行了户包小流域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加快治理开发速度。加大依法预防监督管护力度,坚持治理一片,管护一片,成功一片。
 
(二)
 
  八片重点治理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也涌现出许多典型流域和个人。
  ——被誉为“黄河流域一枝花”的川掌沟小流域,地处皇甫川流域北端。这个昔日荒凉的岩石沟如今已是一片葱笼。在200多平方公里的山坡上种植了油松8万亩,沙棘8万亩,柠条5万亩,果树5200亩,缩河造地4600多亩,植被覆盖率已高达85%。土地生产率由治理前的103.5元/公顷,提高到现在的1633元/公顷,拦蓄径流总量由治理前的4.9万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714.42万立方米,拦蓄泥沙总量由治理前的21.8万吨提高到现在232.2万吨。生态环境的改善,引来了众多从未出现过的野生动物。放眼望去,小流域内草木茂盛,气象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纳林河是乌审旗南部无定河的一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28平方公里,昔日这里植被覆盖率仅为7%,是典型的“两岸明沙中间沟”,人均产粮不足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有172元。治理后,开发河阶台地2万多亩,营造沙地防风固沙林带18万亩,人工种草7万亩,封沙育林、育草4万多亩,开发小片果园、庭院经济林1600亩,修引洪渠13公里,修建蓄水塘坝6座,拦洪坝1座,新修公路20公里,营造道路防护林带40公里,护岸林50公里。现在的纳林河是水清山碧放眼绿,植被覆盖率达到70%,人均产粮达到2200公斤,人均纯收入4385元,流域内有95%的农户达到了小康水平,好似一个“塞外小江南”。
  ——在皇甫川韩家塔小流域项目区,三间红砖瓦房掩映于绿树丛林之中,清清的河水顺沟而出。这就是靠小流域治理而脱贫致富的周四晓家。周四晓是韩家塔村的一名社员,在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随着二期工程批复的喜讯传来,夫妻俩将自己承包的110多亩荒山进行了全面治理。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他所承包的五荒地披满了绿装,现有乔木林70余亩,灌木林65亩,草地23亩,经济林22亩(杏树20亩,果树2亩),并在一支沟上修建了一座小谷坊,实行自流灌溉,人均4亩基本田,年纯收入达1.5万多元。
  ——苏力德苏木通史嘎查牧民金锁,全家4口人,劳动力2人。2004年春季在水保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支持下,采取喷灌措施种植沙打旺50亩,开发小片水地70为,打流沙井1眼,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粮料自给,为养殖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他饲养的鄂尔多斯细毛羊已发展到了160多只,牛15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养殖业逐步向高效益家庭牧场发展。
  ——杨玉成是布尔陶亥乡昆都仑沟流域的农户,全家4口人,生活较为困难。流域治理项目的上马,为他敞开了致富大门。他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兴建大口井1眼,发展水浇地40余亩,修水平梯田12亩,养羊100多只。人均产粮由治理前175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750元增加为4200元,提高了5.6倍。率先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喜悦的杨玉成,说出最朴实的话:“水土保持就是好,让我们这些穷根根长成了富苗苗。”
  ——乌审旗蒙古族青年尔德尼依托治理项目,发展舍饲绒山羊400多只,育肥牛50多头,制种玉米30多亩,年纯收入10万余元,成为当地的致富领头人。群众在他的带领下,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大力种树种草,发展养殖业。他们利用栽植的树木枝叶和优质牧草作为饲料,科学合理利用,牲畜头数为治理前的2.3倍,出栏率达41%,商品率达80%以上,有43%的农户发展成养羊、养牛专业户,步入了小康水平,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保工作者也被他们亲切的称为“红太阳”。
 
(三)
 
    八片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验证了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水土保持是山区农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水保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根本,才能使恶劣条件下的群众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皇甫川、无定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如高原上的两颗明珠,其可喜变化向世人昭示着鄂尔多斯的美好未来。
  据统计,截至2006水利年度,鄂尔多斯市实施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80.33万亩,占自治区计划任务的111.3%。其中,新发展小片水地1.11万亩,淤澄坝地1万亩。营造沙棘45.3万亩,柠条45.1万亩,乔木1.01万亩,其他灌木11.81万亩。种草115万亩,开展生态修复面积60万亩;实施围封保护面积400万亩。
  鄂尔多斯,这个充满诱惑的名字,这个使人极富想象力的地方,如今正以它特有的资源优势,凭借较为雄厚的实力,努力构筑着以水为依托的绿色生态的屏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作者:李建国 张建国 吕永光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