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朱晓辉 邱欣珍
(江西省赣县水土保持局 江西 赣县 3411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注重新农村建设中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1 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水土保持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统一协调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法履行好水土保持的管理职责,保障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江河安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目标。
1.1 水土保持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而粮食稳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保障。我县尽管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限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偏低,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工程性缺水严重,粮食生产中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约61万亩,以每亩需补充灌水面积400 m3计算,共需2.44亿m3的灌溉水量。全县现有54座中小型水库,9754座山塘,总库容约9034.85 万m3,有效库容约7086.18 万m3,以一年两次蓄水的库容计算共有1.42亿m3,即使全部用于灌溉粮食作物,缺水量也达1.02亿m3,而这些缺水量只能祈求上苍的“恩赐”。如遇干旱少雨就容易造成旱灾,致使粮食产量不稳定,光靠建造足够多的水库来解决缺水量,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水土保持措施在蓄水抗旱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层层拦蓄,能够增加降雨入渗,在干旱季节以泉水的形式汩汩流出,增加有效灌溉水源,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2 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环境安全的主体措施。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稳定,就无法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县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比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威胁农村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据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水土流失总面积882.77km2,占国土面积的29.5%,不少乡镇崩岗林立,山体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因水土流失,全县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316.56万t,相当于2374亩耕地20cm厚的耕作层,所损失的养分折合有机质约1.96万t,无机肥(N、P、K)约2.03万t,由此造成土走山破烂、肥走田低产,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生态安全毫无保障。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保生物,营造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林,并通过大范围的生态自我修复,可以重建植被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及其所衍生的面源污染,保护珍贵的水土资源,维系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
1.3 水土保持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人居环境安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而人居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直接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现象的发生,加剧防洪压力,直接威胁人居生活环境的安全。我县是一个山体滑坡、崩岗、泥石流等山洪灾害严重的县份,农村开山建房、修路、采矿、取土等人工切坡,造成山体重力失衡,产生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以小型为主,数量多,分布广,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特点,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县19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有曾发生过山体滑坡、崩岗、泥石流等山洪灾害,涉及到46个行政村。2002年仅夏、秋两次群发性灾害期,全县因山体滑坡,受灾农户100余户,200余间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倒塌房屋21户,伤亡人员30余人,死亡牲畜10多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据调查,在已发生的山体滑坡、崩岗等山洪灾害中,多数与建房、修路、开矿等人为活动不注意水土保持有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增加降雨入渗,延长汇流时间,在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起到防洪减灾的效果。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地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的安全才有保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平台,为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新农村提供生态支撑。
1.4 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理念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县具有天然的生态自我修复条件:全县山地面积359.11万亩,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476mm,水源补给与涵养条件相对较好,山区人口密度较小,人畜破坏山地的程度相对较小。通过封山禁牧、建沼气池、推广太阳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基本农田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辅助措施,实行“小治理、大封禁、小开发、大保护”,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和重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水土保持综合、全面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1 发动宣传教育,增强水保生态意识。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用绿色生态的要求和意识来建设新农村。一方面,实施服务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实用新技术,同时加强农民的知识培训,使农民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主意识,从而解决农村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另一方面,把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列入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成为群众的自觉意识,从而强化全社会珍惜水源、爱护大地的生态意识。
2.2 参与规划设计,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水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承担起行业管理的职能,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及防洪减灾等进行统筹考虑,对山、水、田、林、路、屋等进行合理布局,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过程中综合各个涉农项目共同建设新农村。各涉农项目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达到水土保持要求,按要求组织检查验收,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
2.3 培植优势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中,水保部门要把握新农村建设重点,把项目实施与培植优势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庭园、房前屋后的空置闲地,大力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鱼塘、小菜园、小竹园”的庭园水保经济,同时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经济发展思路和 “猪—沼—果—鱼”立体开发的种养模式,以果业发展带动生猪产业,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建立起无公害、无污染、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加快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让农民真正享受到金山银山般的实惠,欣赏到绿水青山的美景。
2.4 抓好美化绿化,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小流域治理中注重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村镇绿化、美化、靓化、生态园林建设等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促进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一方面,制定以道路为线、以村落为点、以山地为面的绿化模式,在道路两侧的裸地和排水沟边坡种植灌木、草皮,尽量扩大绿地面积,充分激发农民建设秀美家园、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猪—沼—果—鱼”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展生态型清洁小流域建设,大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净化水质,使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为群众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源。
2.5 强化预防监督,保护新村建设成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执法,紧紧围绕“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绿化、美化”的目标要求,落实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尤其是水保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水保方案审批、监督执法检查和水保设施验收的职责,及时查处违规的行为和做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农村道路、溪河、水渠、山塘、水库、农田、房屋及社会公益设施的破坏,保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要主动跟进,加强监督和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
[参考文献] 管日顺.水土保持与江西省“四大安全”.中国水土保持.2006(01)
[作者简介]朱晓辉(1977-),男,江西宁都人,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