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十五”以来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福州3月30日,从此间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了解到, “十五”以来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有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把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了成效。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在一批水土保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在土壤侵蚀的动力学和植被地学机理、土壤可蚀性评价、不同尺度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及其预测预报模型、水土流失临界治理度与容许土壤流失量、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过程和水土保持效应评价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批有价值成果。这些基础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土保持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了水土保持生产实践。
    二是宏观战略研究取得新的成果。适应国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形势,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近年来我们联合中央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开展了“中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松辽流域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和“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一批重大宏观战略研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黄土高原淤地坝、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石漠化治理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实施,同时进一步有力地阐明了水土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大江大河治理、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的密切关系,强化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地位。
    三是科普与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以福建、青海为代表,许多地方水土保持科普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全国接受过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到42.6万人次。江西省专门建立了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科技示范园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科技园区达到136处,水利部这次命名的25个科技示范园已经成为当地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的基地和窗口。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利用为主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水土保持高等教育也稳步发展。全国设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大专院校由2000年的11所增加到现在的23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四是监测评价与信息化建设不断展开。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提高了西部13省区开展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能力。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重点工程、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扎实推进,服务了生产,促进了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连续三年发布了全国及部分省区的水土保持公报,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长江、黄河等流域机构还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数字化应用研究,提高了流域层面的水土保持管理水平。
    五是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全国共颁布水土保持技术标准22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17项。这些技术标准,覆盖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综合治理、开发建设项目、效益评价、生态修复、竣工验收、监测技术、沙棘产品等各个方面,初步构成了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为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