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浅析宣汉县的山地灾害及预防对策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摘 要]:山地灾害是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恶化的具体标志。宣汉县是山地灾害严重的县,有孕育山地灾害的地质、地形、降水条件,人类活动又加剧了山地灾害的发生,坚持预防和保护,以减少山地灾害,减轻危害。
[关键词]:宣汉县;山地灾害;预防
一、山地灾害的类型
山地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滚石、地裂、坍陷、地面塌陷等。2005年初步调查有山地灾害点697处,其中滑坡542处、泥石流90处、崩塌47处、其它18处。
滑坡,大多为第四系覆盖层滑坡,主要是松散的残、坡积物沿基岩接触面滑动;其次是基岩类的砂、泥岩间互层的顺层滑坡,由二组、三组或多组结构面分割的岩体沿临空面滑动,具有明显的滑动面和切割面。从已发生的滑坡来看,一开始在其一部分首先变形,继而出现裂缝,裂缝增多、加宽,滑坡出口附近渗水,这个蠕动变形阶段有长达17年之久的,在整体滑动前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即前兆,如牛拉不进圈、癞蛤蟆聚会、蚯蚓聚会、老鼠搬家。天台乡义和村特大型滑坡就出现了狗救主人,当时,狗把主人裤脚咬到不放,一直往外拖,直到撤离危险区。
崩塌则是由多组结构面割切的坚硬半坚硬岩体,在岩体自重或外力作用下,沿悬崖陡坡倾倒或翻滚。
众多的滑坡、崩塌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为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沟谷深峡、谷坡陡峻、谷床纵断面呈阶梯状或纵坡比降大,从而为泥石流创造了优良的活动场所;充沛的雨量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介质和强有力的动力。泥石流主要有山坡型和河谷型。粘性泥石流多于稀性泥石流。
二、山地灾害的分布
由于孕育山地灾害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条件不同,所以,东北部和西南部发生的山地灾害类型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
1、东北部(实为东北角)深切割岩溶中山崩塌泥石流滑坡易发区。
我县鸡唱乡境内前河上游的老垮口和新垮口两个河段,就是1896年和1938年坍岸阻塞河道形成天然的水库,在河水的作用下决河而得名,河决淹没下游沿河10多个场镇,仅1938年就造成1300多人死亡,毁房万多间,毁耕地万多亩。
2、中部中、低山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区。
2004年天台乡义和村特大型滑坡发生在五宝场背斜南东翼、顺向河段的前河中游右岸坡砂、泥岩层上的顺层滑坡。1993年茶河乡武圣村130多万立方米的大型滑坡和1983年龙观乡场镇后山的近40万立方米的中型滑坡,都是发生在平楼向斜南东翼缓倾砂泥岩构成的顺层结构的台状斜坡上,龙观乡场镇由此另迁。1983年8月西部的中河中游黄金口南东翼顺向河段的左岸新华区所在场镇陡峻的后山发生小型崩塌。崩塌物滚入坡面冲沟与山洪汇成稀性泥石流,从两百多米高的山坡上直泻后街,与此同时又发生右岸坡顺层滑坡,滑体约26万立方米,大部堆积于河道,使河流受阻、洪水陡涨,致使场镇前街淹水1米多,滑坡时的气浪甚至将左河边的1艘木船冲翻摔烂,新华场镇腹背受灾,造成1死9伤,毁房50多间的严重后果。
3、西南部低山丘陵滑坡易发区。
2005年10月4月西部双河镇大河村发生砂泥岩缓倾结构的浅层顺层滑坡,滑体约20万立方米。
三、山地灾害的形成条件
山地灾害是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和规模严格受地质、地形条件的控制和降雨因素的制约,而人类活动给予其严重影响。
1、地质构造
北西向大巴山外弧褶皱带在东北部构造强烈,褶皱紧凑,背斜往往伴随密集巨大冲断群,断裂十分发育,为扭性或压性。褶皱强度在中部、西南部渐次减弱,断裂为扭性,背斜两翼不对称,斜接由一系列不对称褶曲组成的北东向新华夏系川东褶皱带,川东褶皱带背斜轴部及靠轴部和倾伏端断裂发育多为压性,张节理十分发育。断裂面、节理、劈理等结构面发育,为各类山地灾害创造了优厚的内因条件。
2、地层岩性
东北部出露三迭系、二迭系灰岩夹页、泥岩及志留系下统页岩夹砂岩地层,中部和西南部为侏罗系和白垩系下统、三迭系上统砂、泥岩红色地层。灰岩构造裂隙张开性及切穿性较好,经溶蝕而为构造溶蝕裂隙。砂岩裂隙发育(三迭系上统裂隙率达11%,白垩系下统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裂隙率为2.1—10%,沙溪庙组为1—5%),以构造裂隙为主。泥岩以风化的细微均匀密集相互连通的网状裂隙为主。岩层层面属压性结构面,其抗剪强度低,特别是有泥、页岩夹层时,遇水易软化,降低与上覆岩层面的抗剪强度,在断裂、节理等影响下,使岩体稳定性极差,易形成崩塌、滑坡。
3、地形地貌
全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绵延,总的地貌特征体现了由盆地低山丘陵向盆缘山地过渡的特点。全县中山占65.2%,低山占25%,丘陵占9.8%;平均坡度23.7度,其中平坡(<5度)占1.0%,缓坡(5—15度)占19.6%,斜坡(15—25度)占36.5%,陡坡(25—35度)占37.7%,急坡和险坡(>35度)占6.2%。东北部面积477平方公里,平均坡度30.8度,25度以上的陡坡占90%以上。坡度10至30度最易滑坡,30度以上易崩塌。前、中、后河在西南部的县城汇为洲河流入通川区。众多支流和冲沟与干流组成树枝状水系,为崩塌、滑坡创造了临空面,沟床纵坡比降大,为泥石流提供了活动场所。
4、气候
宣汉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立体地貌引起垂直地带性的气候因子的再分配又构成立体气候特征。如表
部 位
地 带 性
年均温(℃)
年积温(℃)
年雨量(mm)
东北部
冷湿区
14.6—6
5300—2900
1500—1800
中 部
温凉、温暖区
16.3—11.1
5950—4000
1200—1500
西南部
温暖、温热区
17.3—14.6
6300—5300
1100—1350
大气降水是影响山地灾害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暴雨或连续大雨易形成山地灾害。降水特点:最多年为最少年的两倍;每隔3—4年为一周期,即连续2—3年雨量偏多,必转为少雨;夏半年(5—10月)雨量占全年的79%;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多雨时段,暴雨多发生在此时;局地对流阵雨的夜发率高夜雨多,山地灾害夜发,其危害更大。
5、人为因素
5.1森林植被破坏促使山地灾害:解放初,森林覆盖率35.5%,1959年锐减到7.8%,现在森林覆盖率32%,但有林地以次生性为主,层次结构简单,郁闭度低,防护性能差。
5.2毁林开荒、陡坡垦植促使山地灾害:解放后,全县历年累计毁林开荒百万亩,致使石化面积达25万亩。旱地基本上都是坡地,约有10多万亩是陡坡地。特别是东北部,水田只有7%,旱地占93%,且大多数是陡坡地,每年还烧山开荒几百亩轮歇地。
5.3兴建公路促使山地灾害:开挖山体加大了山坡的陡度和高度,破坏了山坡原有的应力均衡条件或切断了山坡各类软弱结构面,为边坡岩体的变形创造了有利条件。弃碴堆于斜坡上,而形成超荷载,导致剪应力的增加,易引起滑坡;弃于河道影响行洪;弃于沟谷易引发泥石流。1992年9月9日东北部的樊哙至龙泉公路在羊鼓洞地段实施爆破开挖,造成左岸坡崩滑2万多立方米,堆积于深峡的前河,形成人工湖达数月之久,该公路16.5公里弃碴150多万立方米全部弃于前河。
5.4采煤促使山地灾害:据统计,全县煤矿年产量100多万吨。一是掘进活动强烈,改变了矿区的应力系统,导致地应力集中而出现地表塌陷、塌方、地裂等,同时由于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导致水位下降,给当地群众人畜饮水、灌溉用水造成困难。2006年就有两起群众由此上访;二是煤碴堆码于山坡或沟谷,遇暴雨就会引发山地灾害。1982年炉坪煤矿煤堆滑坡而引发泥石流。
5.5水利工程促使山地灾害:因暴雨损毁水利工程而引发山地灾害时有发生。如1980年6月24日黄石乡1村溃塘引发泥石流,造成伤4人,死11人,死牲畜40头,毁房22间、毁耕地80多亩;又如1982年7月16日厂溪乡9村溃塘引发泥石流,造成死29人,毁房29间,死牲畜31头,毁耕地52亩。
四、山地灾害的预防对策
1、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1983年龙观乡场镇后山滑坡有前兆,1982年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一名助研考察后提出防治措施,但遗憾的是未予落实,以致酿成全场镇另迁。领导首先要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对山地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2、利用媒体、办讲座、编印小册子等各种方法,大力开展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群测群防工作。
3、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对重点预防保护区采取保护自然植被为主,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的综合治理;对重点监督区采取进行综合治理为主,同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重点治理区,采取综合治理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做好保护。工程建设单位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中,必须有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容,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做到“三同时”,并接受监督。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划定的重点监督区域,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危险区从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于工程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和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人)承担治理,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4、加强对山地灾害的监测,搞好预报。一是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对山地灾害点明确监测、预防责任人;二是增加必要的监测观测设施;三是除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外,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作出短期预报,并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警报,并制定应急方案,及时进行处理。
5、对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加强管理,在雨季作好监测,防止水利工程损毁而加剧山地灾害。
6、对已发生的山地灾害,积极组织治理,以防再度发生。
(宣汉县水土保持局 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