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水保建设调查与思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吴 军
(四川省遂宁市水保办,四川遂宁629000)
[关键词]水利水土保持项目;新农村建设;遂宁市
[摘 要]通过对遂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玉丰小流域鸡头寺村新农村水利水保建设情况调研,探索水利水保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六方面作用及其存在的四个问题,得出了五点启示,提出了五条对策措施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为了多快好省地推进我市主义新农村建设,遂宁市委、政府确定了15个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调查水利水保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对示范村之一的安居区玉丰小流域鸡头寺村新农村水利水保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引发了一些思考。
1 水利水保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彰显巨大作用
安居区玉丰镇鸡头寺村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位于玉丰小流域,国道318线上,距市城区10余公里,距安居县城8公里,现有8个村民小组,431户、1554人(其中,劳动力800人,中共党员15名),耕地面积1102亩,其中田420亩,土682亩, 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9元。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水利水保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1 为抗旱减灾夺丰收提供了基本保障。该村过去是典型的老旱山村,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全村现有塘、库、堰4处,其中:小二型水库——黎家垭水库1处,经衬砌的石河堰——陈家堰1处,山平塘2个,分别分布于1、5、6、3、4社,设计灌溉面积1260亩,现可灌溉面积550亩;新建电力提灌站3个,其中2级站1个、1级站2个,分别分布于3、6、7社;建高标准排湿渠5000米,排灌水渠1800米;已建蓄水池15个,水窖20口,囤水田3处,还在4、7社之间新建了1座便民桥。这些水利水保设施基本保障了该村正常年份生产生活用水,增强了抗旱减灾的能力,特别在抗御去年以来百年未遇特大干旱及今年春夏的持续干旱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2 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后劲。通过1989年以来实施 “长治”工程、中~加合作水土保持项目、国家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等相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鸡头寺村初步建立起沟、凼、窖、池、渠、塘配套相连的坡面径流灌排调控体系,坡耕地及冬水下湿田等中低产田土得到比较彻底的改造,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全村1102亩耕地都建成了基本农田,从而极大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筑巢引凤,促进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该村优越的农业基础条件,吸引了不少民营企业的眼球。目前已有三家民营企业到鸡头寺村安营扎寨,租赁800亩土地按租期23年搞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其中松涛植物园于2004年在该村3社租地213亩,重点发展园林绿化树种、花卉产业及观光旅游业;回春堂药材科技园于2005年在6社租地200亩,重点发展瓜娄、吴苏萸、栀子、黄姜、菊花等中药品种,建中药材基地;晨鑫公司于今年4月在该村租地387亩,发展果蔬业、旅游观光农业。这些民营企业入驻后,改变了该村传统农作方式,转向了业主农业、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推进了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大力开展新村建设的积极性。
1.4 为调整结构、助农增收搭建起平台。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及相关生态建设项目,该村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民营企业租赁土地已占该村耕地面积72.6%,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当地村民除按不同地类得到每亩350-500元的租金收益外,还可以直接到所在地企业打工挣钱,从而实现了村民和企业的双赢。此外,该村还大力发展果树553亩,其中已进入盛产期桃、枇杷、李、梨、樱桃等品种果树达到250亩,新成片发展黄金梨150亩、薄壳核桃153亩;利用已建的4处塘、库、堰水面搞水产养殖约42亩;同时大力发展三元优质杂交猪搞生猪养殖。据村支书赖乾龙、村主任郑廷林介绍,通过调结构发展种养业,全村现已有果蔬、养鱼、生猪大户10余户,其中社员刘文银养猪90余头,承包黎家垭堰20余亩水面养鱼,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社员熊生永、窝道志亩平年水果收益达到2000~5000元。在民营企业和大户的带动下,全村步入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2006年已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3859元,今后可望实现经济超常发展。
1.5 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新村展现新颜新貌。通过1989年以来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及相关生态环境项目建设,鸡头寺村先后栽植水保林380亩,经果林553亩,实施退耕还林870亩,封山育林500亩,建成了绿色生态走廊,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景象。市、区水利及有关部门还为该村建集中供水站1处,打卫生井215口,机井128口,解决了该村绝大多数人畜安全饮水问题。通过政府发动,部门联动,项目推动,该村已建3~4米宽水泥路5.3km,每个社生产道路全部硬化,50%进户路已硬化,建沼气池200口,改厨68户,改厕51户,绿化美化了院落环境,方便了生活生产,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1.6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村风文明。从座谈了解得知,水利水保工程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的致富工程、德政工程、满意工程。以部门为桥梁,以项目作纽带,通过搞一事一议,提高了村级民主管理水平,通过搞访贫问苦、结对帮扶,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了群众对党、对政府、对水利部门的信任度,通过实施项目,培训技术,提高了农民素质,增进了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了村级文明建设。
2 水利水保发展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
在鸡头寺村的调研过程中,不仅看到水利水保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感受到发展不足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严重影响。
2.1 水利水保投入不足。鸡头寺新农村建设水利水保方面涉及内容多,资金需求量较大,但由于缺乏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致使水利总体投入水平低,历史欠帐累积成疾,严重制约了新农村经济发展。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我市已成各项水利水保设施无钱整治,新增水利设施迟迟不能上马。初步估算,我市现有1.9万余处水利水保工程,如全部整治配套需要投入资金近9亿元,在现有投资水平下,需要15—18年才能完成。
2.2现有水利水保设施依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表现在:
(1)塘堰淤塞严重,水资源短缺。据调查,陈家堰建于1977年,最初可保灌鸡头寺村2个社、下游金龟村全村6个社,灌溉面积可达500亩,现在仅灌180亩,最多只有4个社受益,淤积程度达到2/3。该村蓄水量最大的黎家垭水库建于1958年,最初惠及2个村11个社,灌溉面积可达700亩,现在正常年景最多只有5个社受益,灌溉面积仅300亩左右,淤积程度超过50%。其他2处山平塘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严重的塘堰淤积致使该村水资源自我调蓄能力差,加之原来所建的1-5级提灌站渠道垮塌而缺乏外引水源,一遇大的旱洪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去年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使全村275亩无水保灌的新栽沙田柚苗无一幸存,2005年栽的核桃和黄金梨也遭受较大损失。今年春夏的持续干旱在旱情缓解之前的5月底6月初,全村有89人缺饮用水,水稻应栽150亩,实栽50亩,红苕应栽250亩,实栽30亩。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鸡头寺村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
(2)提蓄能力不足,灌溉能力不强。调研中,群众反映鸡头寺容易受旱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外引水,因此强烈要求整修5级提灌站从龙凤引水,新建5km渠道从麻子滩水库引水到黎家垭囤蓄。根据该村2007-2010年新农村规划,要满足该村新农村建设,还需新建电力提灌站3个,渠道3050米,蓄水池4口,囤水田1处,山平塘1个。水利设施离该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求差距甚远。
2.3技术服务滞后,农民素质亟待提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妇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此水利水保设施维护管理水平低,果树栽培管理、品种改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匮乏,加之专业协会尚未建立起来,致使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
2.4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现有土地仍占相当比例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下,房前屋后开发利用不够,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很大,生态果园、庭院水保大有可为。
3 促进新农村水利水保建设的启示与对策
玉丰小流域鸡头寺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水利水保方面的问题折射出的我市水利建设和发展的不足,带给了五点启示:一是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1方,仅占全省平均数的1/10,同时塘、库、堰淤积现象十分普遍,现有水利设施老化、病害严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是鸡头寺村新农村建设所遇到的难题,更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二是宣传和倡导农村节约用水理念,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工作显得十分紧迫。三是改革水利水保投入机制,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水保投入严重不足的难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四是改革水管体制,开展对农村技术服务的工作需要纳入议事日程。五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而建立坚实的水利水保基础后如何调结构,开发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增收致富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问题。对此,提出五条对策措施:
3.1 抢抓机遇发展水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四年锁定“三农”问题,而水利水保工作的重点就是服务“三农”,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更是水利工作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以及成渝新特区成立的大背景下,财政资金、中央水利投资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整体上继续向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成渝新特区倾斜,我市作为成渝新特区“沿边17”之一及成渝中心节点,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经济社会全局看待我市的水利水保工作,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水资源问题,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列谋划水利水保发展。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争取项目,争得国家大幅度资金投入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水和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争时抢速全力推进新农村水利水保建设,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3.2 立足我市市情做好规划。根据新农村建设对水利工水保作的客观需求,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水利水保发展规划。
3.3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水利水保。就鸡头寺而言,市水利局近期解决了陈家堰掏淤及新增10口机井的问题,并对水利提蓄设施建设现场踏勘,作出论证评估。对全市而言当前权宜之计在于大力实施安饮工程,深挖现有水利水保设施的改造利用潜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包括塘、库、堰清淤整治力度,加快渠系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步伐;根本出路在于强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上马实施吡引工程、武引二期蓬船灌区等大中型骨干水利项目才能最终解决旱片死角的用水问题。解决水利水保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项目整合,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形成合力。
3.4 突出特色,发展产业搞新村建设。如鸡头寺村要发挥遂、安城市中点的区位优势,依托松涛植物园等民营企业生态园区,改造和培植一村一品,一社一品,各具特色的农家果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农家乐。
3.5 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搞好培训。建立长期培训机制、强化水利水保设施的管护,加强水利、水保等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吴军(1969.7-),男,四川遂宁市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建设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