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山治水致富的好“村官”——杨海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夏秋山坡果飘香,冬春棚内种菜忙。一年四季无闲时,穷村如今变富乡”。这是近年来,平泉县榆树林子镇付家店村支部书记杨海山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致富的见证,该村由昔日的穷窝窝一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说到村里的发展, 村民们提到最多的是该村村支部书记杨海山。“多亏杨书记带领大家搞小流域综合治理,让我们这里的山绿了,生活环境好了,生活也富了。”
付家店村山高沟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汛期一遇暴雨,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杨海山时常思考的问题。2000年,杨海山被推选为付家店村支部书记,他积极到县发展计划局、农业、林业、水务、扶贫等部门争取项目,研究制定村里发展规划。征得各部门支持后,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以工代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多个项目,对全村进行全面治理,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治山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003年,付家店村被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杨海山带领群众,上山挖坑、造林。工程开工前,他召开群众会议,请水利技术人员讲国家关于荒山治理的一些优惠政策,及小流域综合治理这项目工程实施的好处,动员群众投入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他和水利技术人员一起组织两支施工队100多人,到山上挖抗、造林。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和大家一起在山上吃凉饭、啃干饼,喝凉水。他每天起早贪黑,和施工队一起上山挖坑,舍小家顾大家,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就这样他带领施工队改造荒山5278亩,挖鱼鳞坑40万个,栽植树苗118万株。山上挖满了鱼鳞坑,栽上了树,蓄住了水,昔日的秃山逐渐变成了秀美山川,全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治水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
山上绿化了,水土保住了,但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完全改善。沟道、河川是垃圾成堆,百姓们的柴火堆的到处都是,这要是下来洪水,田地不保,还威胁到公路及公路边上的住户。他抓住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契机,申请水利部门帮扶治理沟道、修河坝、清理河床。工程列入后,他带领大家在山沟里闸起了谷坊,推土机在主河川推筑砂坝,清理河床3000米,在险工险段进行护坡,浆砌石坝2000米,栽植护岸林杨树4000株。
从沟里到沟外,一座座谷坊历历在目,修整一新的河床里流淌着河水。无论下多大的雨,山里再也不会下来洪水了,呈现在眼前的是,清澈的溪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大凌河内。
致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可是农民的经济水平还是很低的。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靠的就是这片土地,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让农民如何靠这片土地富起来呢?他想到了走产业调整这条路,一是发展优质果园。他联系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和相关技术服务。经多方研究,确立了优质果品和反季蔬菜两大主导产业。从改造村集体果园入手,转换经营机制,将村集体管理的果园划片承包,引导村民高接换头、改劣换优果树4万余株,水利部门规划果园800亩,修果树坪,当年果品产量翻一番,农民收入增一倍。二是建反季蔬菜大棚。将150亩山坡地更改为梯田,改建蔬菜大棚,农民缺技术,他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来村讲课,现场指导;农户缺资金,他到信用社为每个建棚户争取到2000——5000元的低息贷款;缺少灌溉条件,他到水利部门申请节水灌溉工程,保证种菜用水。山下打深井,山上建蓄水池,提水上山,引水进棚,实施水利配套工程,大力推广棚内滴灌工程。相继建蔬菜大棚200余个,水利配套水源与节水灌溉工程16处。农民由原来的亩产值两千元翻番到两万元。农民年均收入由2000年950元增加到2850元。
截至到2006年底,杨海山带领全村群众完成京津风沙源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000亩,其中整地造林6195亩,封山育林2855亩,整修梯田150亩,果树坪整地800亩;闸谷坊200道,护坝3000米,水源与节水灌溉工程16处。
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杨海山并没有满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给付家店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杨海山通过镇政府,找县里帮扶部门,扶持资金,改变村容村貌。新建村部8间、搞村庄里的路面硬化、草地绿化、垃圾处理等项目。
走在建设中的付家店村,呈现在眼前的是被绿水青山环绕着的红砖青瓦的农家院整洁、干净。村民们坐在门前的小溪边的大树下休闲乘凉,谈笑风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村民们正焕发出青春活力,努力、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杨海山带领全村人们描绘出一副付家店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蓝图。
村民们正焕发出青春活力,努力、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杨海山带领全村人们描绘出一副付家店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蓝图。
(河北省平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潘久明 张庆 徐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