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人民网:用绿色遏阻漫漫黄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综述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陕北的《信天游》曾这样开唱,这是对黄土高原拓荒垦殖的写照。长期垦荒,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坡耕地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终使生态不断恶化。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我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毁林开荒历史结束了,一个以粮食换生态、惠民济民的时代开启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来,改写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历史,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4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涉及1149个工程县,900多万农户,3600多万农村人口。8年间,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综合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如今,《信天游》换了新词:“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退耕带来好光景。”
  以“兄妹开荒”精神开展全民造林
  延安是全国第一个退耕还林试点市。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一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2.58亿吨,占全省入黄泥沙量的1/3。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人民积极开展大生产,“兄妹开荒”支援革命。如今,实行退耕还林,延安人民全民投身造林。8年间,全市退耕492万亩。延安变绿变美,是陕西、西北地区乃至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8年来,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07亿亩。在一个完整的补助周期里,国家对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累计投资654亿元。
  退耕还林收获巨大综合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钱粮直补到户、政策兑现与造林实绩挂钩、林权落实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造林实绩核查,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核实率为98%,核实面积合格率为92.2%。
  8年退耕还林显现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水土流失大幅度下降。2005年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56年来首次实现沙化逆转。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
  “退耕还林这件事确实干对了,目前显现的生态效益比预料的还要好。”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估时,专家这样评价。
  退耕还林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从过去毁林种粮到现在以粮食换生态,中国的退耕还林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赏。
  原来种粮的坡耕地大量还林,国家又要拿出粮食直补农民,退耕还林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吗?据《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作的测算,1999—2005年退耕的1.35亿亩耕地每年减少粮食产量255.5亿斤,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64%,工程实施对全国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历史最高水平减产565.4亿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5个退耕还林省份仅减产75.2亿斤,其中13个工程省份1999—2005年累计退耕地造林6553万亩,粮食产量反而增产282.2亿斤。
  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很多地方实现了减地不减收。延安市退耕492万亩,通过新修基本农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全市地减粮增,粮食总产从以前正常年份的12亿斤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14.9亿斤。同时,退耕还林还大大增加了木本粮油、干鲜果品产量,有效改善了食物和营养结构。
    (高保生 刘雄鹰)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