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可拦截泥沙5亿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甘肃宁县骨干坝
陕西蓝田骨干坝
绥德韭园沟坝系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在内外力的侵蚀作用下,这一地区沟壑纵横、峁梁密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由于水蚀、风蚀等原因,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经达到45.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为了扭转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了淤地坝这种独特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自2003年水利部启动实施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试点工程以来,淤地坝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效益十分显著。四年来,国家先后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了125条小流域坝系试点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各类淤地坝2995座,其中骨干坝629座、中小型坝2366座,形成了宁夏聂家河、青海景阳沟、甘肃称钩河、内蒙西黑岱、陕西碾庄沟、山西康和沟、河南砚瓦河等一批防护体系完善、综合效益好的坝系。这些淤地坝,使3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控制,可蓄滞洪水4亿立方米、拦截泥沙5亿吨、淤地8万多亩,发展水浇地、保护下游农田10多万亩,促进了水土流失区域的退耕还林还草,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减少了入黄泥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淤地坝作为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中的一道重要防线,与其它水保措施相结合,通过“拦”、“蓄”、“淤”的功能,既能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形成坝地,使荒沟变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淤地坝每淤出一亩坝地,其生产能力与6-10亩坡耕地相当,既有效巩固和扩大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又保证了区域粮食安全,较好地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同时,建设淤地坝还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预期稳定的收益,被人民群众形象地誉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和脱贫致富的“钱袋子”。此外,许多淤地坝还能起到以坝代桥、以坝代路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村庄,昔日的水土流失之地如今已是山青水秀之乡。
按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到2020年新建淤地坝将达到16.3万座,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可形成拦泥能力400亿吨,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