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记者 孙太旻  通讯员 翟李越)记者近日从银川召开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全局来看,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开发建设中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破坏水土资源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很突出,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相适应。从以淤地坝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程建设成本加大,有限的投资与工程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由于工程建设区域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配套与自筹资金难以全部落实。三是“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地方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工程管护仍较薄弱。四是流域协调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还不完善,特别是涉及不同省区、不同部门、流域上下游的工程项目,协调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黄土高原以淤地坝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建设目标不动摇。同时要求流域各省(区)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争取尽快加以解决,以推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特别是淤地坝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首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淤地坝建设作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黄土高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在内外力的侵蚀作用下,这一地区沟壑纵横、峁梁密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由于水蚀、风蚀等原因,水土流失总面积已经达到45.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仅流失的是水和土,它更流失了肥,流失了田,流失了农民的希望和企盼。千百年来,广阔的黄土高原不仅仅土地贫瘠,而且经济落后,社会发育程度缓慢。在一定意义上讲,水土流失是贫瘠、落后和不和谐之源。为了扭转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了淤地坝这一独特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践证明,这是符合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规律、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科学举措。通过建设淤地坝,搞好水土保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黄土高原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这本身就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符合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土保持领域的生动实践。
    其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流域各省(区)要把淤地坝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建设新农村,生态良好是前提,生产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根本。实践经验证明,淤地坝每淤出一亩坝地,其生产能力相当于坡耕地的6-10倍。这就有力保证了现有坡耕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巩固和扩大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保证了区域粮食安全,较好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预期稳定的收益,深受人民群欢迎和拥护,并被誉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和脱贫致富的“钱袋子”。同时,许多淤地坝还能起到以坝代桥、以坝代路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村庄,昔日的水土流失之地如今已是山清水秀之乡。
    第三,确保黄河的世代安澜,要求流域各省(区)要把淤地坝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水患也是困扰我们民族的历史难题。黄河为害,根在泥沙。特别是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而黄土高原的泥沙主要来自沟道,沟道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因此,治黄重在治本,治本重在减沙,减沙必修淤地坝。据调查,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000吨,中型淤地坝平均拦泥沙6000吨,小型淤地坝平均拦泥沙3000吨,黄土高原已有的十多万座淤地坝,已经累计拦泥210多亿立方米,为减少入黄泥沙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测算,到2020年,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基本建成后,可形成拦泥400亿吨的能力,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亿吨,再加上其他水土保持措施,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才能得到根本性缓解,“河床不抬高”的治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黄河岁岁安澜也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总而言之,加快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步伐,是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入黄泥沙、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态工程,是改善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荫及子孙的千秋工程。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落实《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坚定以淤地坝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不动摇,确保到201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 6万座,初步建成25条重点支流(片)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新增坝地270万亩,退耕1200万亩陡坡地,封禁保护2000万亩,基本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到2015年,建设淤地坝10.7万座,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大见成效,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建设淤地坝16.3万座,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4亿吨,黄土高原以坝地为主的基本农田大幅度增加,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这样艰巨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整个推进过程中注意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要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淤地坝工程为重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效益,使淤地坝建设过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二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离开工程搞生物和耕作措施,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得不到保证;离开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搞工程,大量泥沙淤积会使工程寿命大大缩短。因此,必须科学处理好淤地坝为主的工程措施、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物措施和以改进生产方式为主的耕作措施的关系,协调并举,达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三是建设与管护的有机结合。要切实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将经营管理贯穿于淤地坝建设全过程,不断探索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责权利相统一、多元化投资和运营管护的项目建设新机制,将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有机结合,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巩固原有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四是政府、市场与群众的有机结合。淤地坝只有充分调动群众,才能具有广泛的生命力;只有符合市场原则,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必须坚持政府推动、群众主体、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市场运行和滚动发展机制,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多方参与投资淤地坝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整体合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